授課班級:2021級數字媒體藝術1班2班學生:64人
指導老師:馮喬 曾雨林?廖清爽
策展小組:馮喬?曾雨林?廖清爽?王煜雯?周雨薇?陳銘杰?張榮東?李嘉琪?梁丹婷
《動態機能造型》做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一年級基礎課程,強調學習動態造型藝術的造型原理和思維方法,能夠通過一定的研究,最終運用動態機能的手段在物理世界中呈現出運動的美感。雖屬于基礎課程,但也強調以創作帶動學習,既注重基礎技能的掌握,同時也注重創作過程的訓練,為后續的創作課程打下基礎。本次課程以“自然的動態”為主題展開創作?!熬拖翊蠛?,總是重新開始,總是煥然一新”,“像一棵樹在風中的形式升華了。風吹過,樹葉顫動,那是屬于生命與生命間的呼應。"——當亞歷山大·考爾德創作出Mobile雕塑后,馬塞爾·杜尚對其作品做出了如此的評價,大自然的美妙與無窮總能成為動態藝術創作的來源,在動態藝術的鼻祖考爾德這里是如此,在之后的很多知名藝術家諸如新宮晉、泰奧·楊森、埃利亞松等也都分別運用不同的技術媒介呈現出具有新意的、以自然為主題的動態藝術作品。那么,在本課程中的學習挑戰是,面對這一常見的主題,如何找到自己的創作切入點,并結合當下的一些動態機能技術,最大化的進行創造性表達?
學生首先被要求圍繞“自然的動態”主題尋找感興趣的切入點,之后通過對切入點展開大量的研究后獲得主張與創意,最后落地形成作品。在這四周的過程之中,學生經歷了從研究到方案再到打磨落地的過程,最終交出了一份多樣的答案:有展示老子自然思想的《人造風箱》,以環保為議題的《自然之息》、《瀕?;ā?、《環游世界》,展示黏菌智慧的《MYXO+EG+ILF》,反思人類欲望的《困局》等等。
雖然作品最終仍存在許多不足,但也呈現了學生對主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及對動態造型藝術創作技能、方法的掌握與認識。希望大家對這次課程展提出批評,也希望參展的學生能夠借助這次展覽發現問題,取得進步。
01《MYXO EG ILF》
作者:張榮東 賴煜晉 陸雨航 王易 蔣文婧
此交互裝置是以黏菌信息交流的能力作為切入點,將黏菌與人類大腦相結合,以液體傳輸象征信息流動,由此模擬黏菌思考的狀態。觀眾可以通過鍵盤進行信息輸入,與黏菌網絡組成的大腦進行交流,引發對于智慧生命體的敬畏和思考。作品創新地運用流體循環和編程算法構建了一套可交互系統,觀眾利用鍵盤輸入問題時即觸發裝置,裝置內液體不斷高速循環和震動,幾秒后裝置會在電腦屏幕內回復您之前所輸入的問題,整個作品展現了黏菌“思考”和跨物種交流的過程。
作者:郭家怡 彭樂 趙紫云 黎曉茹 謝宗憲 毛瑩瑩
對智慧的過度追求可能使人類走向滅亡,過于快速的發展、極端變化的社會只會繼續縮小人的生存環境。章魚通過限制自身智慧產生達到與地球和諧共處,人類或許也能如此。裝置使用頭戴式,通過人體心率傳感到頭戴式裝置充氣以限制人的感觀達到對于欲望的限制,進而反思人類對智慧的過度追求和社會的極端發展本身在使其痛苦。我們或許應該“停下來”。
03《環游世界|TRAVELING TRAVELER》
作者:陳銘杰 周也山 莊博 鄭悅婷 梁丹婷
設計靈感來源于一次性餐具,口罩,塑料包進入我們的日常以及從生活退出后被環境所排斥的過程。白色垃圾這一矛盾體被過分利用,覆蓋與蔓延,但作為廉價消耗品失去作用后成為不被生態接受的污染物。我們從中提取白色垃圾與行李箱作為裝置的符號語言,同時借助旅行箱本身的遷移屬性作為白色污染的承載物,以旅行箱作為時空轉換的象征,將填滿白色垃圾無法喘息的土地狀態隨人的遷移帶到各個地方。展現這些全球范圍的“侵略者”是如何向自然施壓,作為移動污染源的我們是如何傳播這一災源,又是如何受制于此的。為傳遞這一層關系,我們制作了這個裝置作品。
04《翅果》
作者:成曦、朱婉琪、姚瑤、劉子璇、王高學、徐藝珈
翅果成熟后從母體脫落,在風的作用下旋轉下落,降落后生根發芽開啟一段全新的生命,象征著生命和希望,是大自然生命傳承和自然循環的智慧結晶。每個翅果作為生命的個體參與到大自然的循環當中,其本身傳播生命種子的方式也是自然循環的一種,以此參與到整個自然生態大循環當中。
05《受控的風箱》
作者:葉宇曦 路子悅 夏雙翼 劉馨遠 廖智誠 張敬萱
該影像互動裝置名為:《受控的風箱》,是利用編程與交互傳感器及Mapping手法實現的沉浸式交互藝術裝置。概念來源于老子的“風箱”理論。在天地這個風箱中,保持虛靜才是最本源。在交互中 將人類干擾風箱的行為具象化為撥弄水面。通常,屏風投影靜止,當水面感應人體撥弄,屏風影像如失控一般狂亂。屏風中的光影是對風箱的具象化,墻上混亂的光影是轉述風箱在人類干預動蕩不安的內在。當參與者干擾風箱,外表平靜的“風箱”通過屏風投影轉述,動蕩的內在用抽象動態的光影進行呈現。
用廢棄工業品拼貼成實物,空靈的投影與破碎的實物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對比。用交互技術與變幻無常的畫面引發人們對工業文化逐漸取代工業文明的思考。
06《自然之息|Natural Breathing》
作者:黎安俊 陳欽圳 王炯驊 梁木蘭 馮奕陽 賴美兆
氣動裝置,大形態仿照了動物的肺部。每個能充氣張合的部位里都擁有一種植物,每一次的張合都體現了生命的脈動 ,這也是屬于自然的脈動,自然的呼吸。
每當塑料薄膜收合時,里面的植物無法得到充足的氧氣,也體現出一種窒息的感覺。
07《漣葉三詰》
作者:王煜雯 陳蕭宇 周雨薇?陳姝雁?黃子弋?何慧婷
本藝術裝置就荷葉的動態和意象相結合進行構思。以葉為鏡,知己得失,君子慎獨,三問本心。我們將“新角”、“盛葉”、“枯枝”三種意象化為對自我的發問,同時采用文人墨客“三進居室”的概念構建三個意象空間,并傳承與創新了傳統文化中賞蓮的?雅情趣。我們將“蓮葉”融入微風蕩漾的水生環境中,在空靈禪意的水滴聲體驗月下荷塘光影流轉之景,時間在此刻緩慢流淌,留出給予沉浸自然的思考空隙。帶給人們藝術療愈般的沉浸式體驗。?以中式禪意為落腳點,創意性運?看似隨意磊疊搭建的?顆卵?和幾片葉片,融合新媒體元素,將云海瀑布、?川河流的?美展現于???臺。
08《蔓延|FULFILLING》
作者:吳家俊 鄧綺珊 邵志宏 劉惋月 李舒潔
內爆效應下的“焦慮模型”裝置的設計靈感源于對當下生活的程序化和當代成年人所面對的生活壓力,與自然界的洋流,漣漪等意象進行的融合再創作。
焦慮模型的概念源自赤裸生態的概念的二次分析解構,而內爆概念則取自于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中的經典理論。當下社會生活具有顯而易見的焦慮傾向,電子媒介的產生和介入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種對原有的人類自然群落活動的入侵和蔓延,當現代條件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理所應當的必需品,實際上也是對我們的思維模式進行了變革性的重構和組織。
自由和原始反而會成為當下社會所具有爭議性的話題,科技仿佛是一種文化層面和媒介層面上的雙刃劍,給藝術也提供了多種解構的可能性。
視錯覺的利用旨在引起對人的視覺神經的最基礎也最奇妙的直接感知,與裝置的結合識圖引發觀者的自我思考,精神的暗示。
09《靈海潮汐》
作者:劉彤 梁子睿 王梓洋 顧及 郭若琳
由月球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循環往復,生生不息,自古以來人們對月亮,對潮汐都有著別樣的情愫。月升月落,潮起潮落,人類就在這循環往復中發展,逐漸建立起社會與秩序。裝置用交互的方式,將人、潮汐、月食的關聯性進行重新表達。1、整體裝置運作環境為較暗的環境,用燈光和發光材質表現。
2、用圓形燈光代表月球,利用光影投射的效果表現出潮汐的漲落。在月球引力的影響下,海水呈周期性漲落,如《論衡》中所描述“濤之起也,隨月升衰”。潮水此起彼伏,潮汐周而復始,像一種癮,又像一種輪回。
2、圓形內,上半部為海浪形態,海浪邊緣由代表浮游生物的發光物組成,以此勾勒海浪形態,體現潮汐與生命相關聯。
4、圓形內,下半部為驅動海浪的機械裝置,由連桿傳動機構作旋轉往復運動,表達潮起潮落實際是一種循環往復。
10《瀕》
作者:杜嘉慧 李嘉琪 朱彧奇 楊穎 龐瑜
我們對瀕?;ㄟ@一概念進行挖掘,發現其瀕危的原因包括了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為其內部結構構造的特殊性不利于繁衍。外在因素最主要的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包括對它們的過度索取以及對生存環境的破壞?,F階段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破壞加快了物種自然滅絕的速率,若我們仍無意識并持續下去,未來可能會到達一個自然界生物(花、植物、動物)稀缺,只能依靠技術手段去留存它們曾經存在的痕跡,即人造物 。
人造物是與自然物相對的一個概念,常常被理解成為了特定目的而被人們有意向地創造或生產出來的對象。人造物即使可以模擬它們的形態、動作,但仍然是不具有生機的死物,怪誕、麻木。
我們以瀕?;ńY合人造物的概念設計動態裝置,希望引起人們對于瀕?;?、瀕危物種的關注,反思自己對自然的傷害。
11《一晦一明》
作者:梁嘉淇 張健琳 劉錦賢 吳敘樺 陳燁堃
“看上去如夢似幻,其實是一場大屠殺?!蔽覀兿肴パ堇[飛魚躍出水面華麗的背影,但在華麗的背后是它們面對天敵的逃竄,也表達出有些表面美好的畫面或者事情實質上有不那么美好的內在。飛翔沒有那么如夢似幻,而是逃生的手段,揭示現實生活中事情的兩面性。同時,我們利用了視覺暫留這一原理進行我們的裝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