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學院 > 課程設計 >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2021級研究生課程展覽 | 社會創新設計——東平大澳漁村鄉村振興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2021級研究生課程展覽 | 社會創新設計——東平大澳漁村鄉村振興

| 課程簡介課程主題:社會創新設計——東平大澳漁村鄉村振興

授課班級:2021級研究生

學生:48人

指導老師:馮喬??史春生

策展小組:馮喬??史春生 蔣琬儀 溫曉鈞 姚宛茵 趙雪陽

主辦單位: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院、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

社會創新設計課程是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首次開設的一年級研究生公共課,目的是把思政內容要素與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相融合,整合廣州美院與陽東大澳漁村校地資源,共同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新模式,促進校地文化交流與藝術鄉建。課題以陽江市陽東區東平鎮大澳村這個特定的漁村生活場域作為“藝術提升項目”的實施對象,采用社會設計與公共藝術實踐的柔性介入方式,最大特點是始終堅持當地漁村特色,凸顯帶有地域特點的文化標志,同時采用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利用公共藝術潛移默化的力量改善人們的認知和審美高度,從而進一步提高漁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動力。課題希望通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拓寬研究生的視野與知識面,突出能力培養。一方面通過課題實踐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豐富實踐教學的融入度和活躍度。通過社會設計和公共藝術的介入發掘大澳漁村獨特的人文與藝術價值,改善漁村的生活環境、旅游設施以及文化的氛圍,增加漁村的人流量和消費力,提升漁村的關注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通過課題實施,提升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時提出了美麗鄉村一詞,同時提出的還有“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理民主”等具體要求。政府意識只有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我們的愿景是發揮同學們的藝術想象力和專業知識,助力鄉村振興,讓發展滯后的漁村富起來,美起來,生動起來,文藝起來,尤其是特色起來,增加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因此需要有新的藝術創意介入,需要有新的生活樣式輸出。

目前,大澳漁村面臨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口流失、就業崗位少,游客停留時間短,消費不足等問題,本課題希望通過社會創新設計介入鄉村建設,以可持續的設計理念改善漁村發展現狀,挖掘人文價值,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體驗與消費場景,提升漁村的關注度與美譽度,吸引更多年輕人駐留體驗,增加消費。社會創新設計要求學生在授課過程中了解社會設計的基本概念與理論,能夠主動通過設計途徑去觀察、分析、判斷并提出問題,并通過設計思維能夠從全局和系統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問題,應用設計思維方法展開設計調研和分析,發掘問題背后的系統,選題能夠從大到小的介入社會性問題,并提出設計解決方案,完成原型制作和測試。

| 指導教師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2021級研究生課程展覽 | 社會創新設計——東平大澳漁村鄉村振興

馮喬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主任,學科帶頭人,亞洲基礎造型學會廣州分會會長,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先進影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獲中國環藝學年獎最佳指導老師、南粵優秀教師、廣州美術學院“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等稱號。長期從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光動藝術與空間、虛擬現實的研究與實踐。主持2020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研究生示范課程建設項目,2020年《省級一流專業建設-數字媒體藝術》,2021廣州市社科課題《紅色視覺景觀營造視域下對抗性紀念碑(Countermonuments)概念之應用研究》、2021年廣東省高教廳教改項目《畢業設計教學策展人制度的初探與構建》等省、校級質量工程及科研課題18項,發表研究論文多篇,并著有《電腦構成藝術》,《環藝設計》等著作。

史春生

藝術學博士、平面設計師,策展人。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教師,韓國成均館大學藝術學恊同(融合)系博士,韓國成均館大學Trans Media Institute 研究員,韓國現代設計協會(ico-D)會員,韓國韓國視覺傳達設計協會會員,深圳平面設計協會會員,BIEAF釜山國際環境藝術節亞洲設計展運營委員,廣州省包裝技術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華燦獎評委。

|課程展覽現場

2022年9月22日至10月10日,視覺藝術設計學院2021級專碩研究生課程匯報展“社會創新設計:東平大澳漁村鄉村振興”在廣州美術學院昌崗校區設計大樓七樓展出。

展覽主視覺選用其中一個設計小組的設計方案,將咸水歌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來,選用漁村賴以生存的捕魚工具“魚鉤”來明確主題。文字通過再設計與古舊村落的風格相適應,畫面色彩采用四種不同的配色,以應用于多種場景。
| 學生感想
在本次課程學習中我們受益匪淺,了解并探討了社會設計落地于社區地域的效益。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了作品視覺效果,非常感謝老師們認可并選擇我們的方案作為展覽主視覺設計。

————04《聽首歌仔×買條新鮮》小組

| 作業展示
01《最后的大澳寶藏-大澳漁村探險之旅》蔣蓓亭 鄭婷 鄭揚

項目策劃案是為了響應鄉村振興、為大澳漁村而誕生的。收集的資料和調研需要滿足振興大澳旅游、弘揚大澳當地文化、給當地人提供工作崗位機會的需求。這是一款探險收集旅行游戲,依托大澳的歷史文化,以游戲為沉浸式旅行的引子,在游戲中主動了解大澳文化,參與者能夠在活動中完全沉浸感受和體驗,深入了解景區文化以及背后的故事。

02《洄游》顏哲宇 盧永華 洪澤榕 陳廣城

大澳漁村常見魚種都是群居類魚種,都有一種生物特性———洄游。洄游是魚類運動的特殊形式,是魚類的主動、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種的特點的周期性移動。通過魚群洄游這種特性,聯想到大澳漁村的人口流失,老齡化嚴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故土,卻未有歸期,家鄉的記憶越發模糊,我們希望從漁村走出的年輕“魚兒”能夠回歸到自己的家鄉,重拾根源,重建家鄉。
03《大澳潮涌》林潤蔚 方浩 萬里濤 張蘊華 張珂嘉

基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發動當地村民回收使用過的廢舊漁具和可再生的生活垃圾,將材料加工,用于改造漁村裝置的搭建。裝置融入當地舊建筑,整合并優化老舊空間,吸引游客,并提醒人們因旅游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并結合ip介入鄉村振興,讓更多的人關注大澳漁村的歷史文化與當地生活,并有效促進鄉村文化推廣。
04《聽首歌仔×買條新鮮》蔣琬儀 溫曉鈞 姚宛茵 趙雪陽

「聽首歌仔」整合咸水歌歌舞表演和咸水歌文化展覽,將咸水歌以視聽結合方式把疍家文化帶到大眾面前,搭建漁民與觀者間感受的橋梁。大澳漁村咸水歌主題活動主視覺再設計,提升疍家文化活力,擴大疍家文化影響力,吸引更多人來大澳漁村,助力當地旅游業發展。
05《時空洄游——大澳漁村活動策劃與現場展設計》張慧 譚詩晴 梁偲潼 黃伊婷 莫祎昀

在真實的漁村村落生活場景之中植入互動式體驗展覽,同時組織村民和社區開展各種類型的公共活動,期望借助有創意的設計和展覽,發現疍家歷史遺存的獨特美學價值,創造全新的文化融合場景,回歸感知空間,并產生漁民與漁民、漁民與游客之間新的社會空間。
06《大澳漁村之聲靈奇旅》阮欣寧 韓思佳 羅心榆 陳思宇

《大澳漁村之聲靈奇旅》提取了專屬于大澳漁村的自然聲音,以“環境音”、“動效音”與“低頻音效”,構建自然輕松并能夠起到心理治愈作用的聲音景觀,如海浪、海風、水滴等大自然聲音,經過處理后具有低頻并讓人心神安寧的效果,也是現在大火的白噪音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們利用專業知識,將聲音景觀視覺可視化,與地圖的引導性三者結合在一起,讓游客掃描地圖手冊上的二維碼,通過VR技術,跟隨我們的咸魚IP,聽、看、感大澳漁村的景點與每一個角落,與自然相伴,挖掘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寧靜與安逸。
07《來討海嘍x冇得彈》李涵 李沛儒 夏雯葦 鄧茗 林嫻滿

“來討海嘍x冇得彈”打破人們對以往大澳海產品的固有印象,重新讓大澳海產品煥發新的視覺魅力。以提升大澳海產品的包裝設計及其宣傳物料設計為設計目標,聚焦大澳漁產文化符號、漁業文化歷史、漁人生活習性,探討傳統漁村文化在現代發展的沖擊下,如何煥發新的活力,與現代發展共存的文化傳承問題。通過藝術介入鄉村,融合地域特色、文脈符號,延續發展鄉土文化藝術,改善鄉村發展現狀。
08《澳游樂相從》王彥文 徐曉丹 王蔚凡 劉琛珺 鄭芝

提取大澳漁村的人文風情融合科技和藝術,以敘述發生在大澳漁村上關于漁家男女的浪漫愛情;故事通過地理建筑及文化傳統元素的結合,為來到大澳漁村體驗項目的游客加深代入感;項目中則使用動態光影、互動裝置等手段,為游客提供夜間光影互動體驗。以新媒體技術為輔助,以大澳文化為依托,用一段愛情故事有序地串聯起各個景點,全方位顯示出大澳漁村人文生態的美,為景區賦予全新生命力。
09《城歸之旅》黃河 蔡宇翔

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的大澳漁村,應當如何滿足當下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應當以怎樣的嶄新姿態面向時代?本方案是建立在社會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踐性設計,對大澳漁村的疍家文化進行追根溯源,從疍家舟居文化發展歷程中提取“漁船”作為基因符號,打造專屬性的海邊露營復合體驗空間,以激活大澳漁村的消費力與創新力,滿足新時代消費群體的多元體驗需求。
10《大澳鮮魚村》龍永潔、陳津津、王婧、易美瑤

本設計以“趣味IP形象設計,帶動鄉村振興”為定位,打造“鮮漁村”特色IP。其代表性強,平面形象生動,強化與游客的情感關聯。通過塑造親切而樂觀的咸魚IP,增強游客對大澳文化的親和性與喜愛。本IP契合當下年輕人生活壓力大,想逃離城市喧囂,找尋慢節奏生活的心態,將悠然的漁村生活幻化成有趣的形象IP,治愈都市打工人。

11《大澳補給站》李名鍇 劉再偉 蔡敏 陳美儀

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忙碌不堪,偶爾也可以試著躺平,是時候,逃離一切,來大澳找到專屬于你的咸魚生活。將文創市集結合當地特色文化進行融合,打造特有的集市形象,并不斷孕育出新的文化屬性,將新生多元文化作為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將新型市集與旅游業結合,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強調區域文化的獨特性。

| 結語
從最開始對社會創新設計、社會提升的學習,到提出針對漁村區域問題和發展前景的分析,再到最終設計出完整并有落地可能性的方案,本次社會實踐課程歷經6周。在這期間,同學們積極地與兩位老師探討如何根據大澳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調整方案、優化設計,最終產出的成果在大澳漁村當地的博物館展出,吸引了當地領導、村民和游客駐足觀看。此次課程讓學生真切參與到老舊村落振興的過程中,同時也為大澳當地的發展提供了藝術發展的可能性,對漁村知名度的宣傳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未標注“來源或是標注“來源**(網站)”的作品,均轉載于第三方網站,本網站轉載系出于傳遞創意設計競賽信息之目的,不保證所有賽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請您在閱讀、創作過程中自行確認,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


亚洲大波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