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對話物》?作者:唐悠然
導師組:王捷、杭海、程可槑




















基于從小的無意識收集的習慣,我擁有四百張左右的信件、紙條、試卷、草稿等紙質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進行場景或情境的重構,我與記憶與人物再次發生一次了對話。作品分為圖像·文字·物品三個部分,總體以圖像的敘事時間為基準,衍生出了文字與物品兩個部分。
——王捷副教授
《abc^n》作者:劉林杏子
導師組:陳慰平、何浩、劉治治








網絡縮寫用語是網絡社區中自發創造的非標準語言形式,它的發展伴隨著網絡日新月異地變化,使用人群攜帶著不同的自我理解劃分出群體交流的鴻溝。作品以字典的結構展示網絡縮寫用語在自然語言系統中的不確定性,結合字母的中英文不同發音,可以閱讀具有相同縮寫含義的文本及視覺元素,但具體的定義卻逐漸變得模糊。
——陳慰平副教授
《造境:從現實到虛構》
作者:左陽
導師組:陳慰平、蔣華、程書馨















我們看到的島嶼是抽象的,但同時具有實地測量的客觀性。它通過另一視角來詮釋圖像,但卻并非絕對真實。作品基于每個人對于島嶼的不同模擬,通過人工智能生成對抗網絡生成島嶼,這些島嶼并不存在,但卻源于現實。利用現實與模擬混合的虛擬島嶼來設計書籍與網站,通過敘事手法模擬島嶼的存在,反思現實中客觀信息對于主觀觀念的影響。
——陳慰平副教授
《認知偏差A-L》作者:殷楚君
導師組:陳慰平、王子源、肖勇



















各種新興傳播媒介在互聯網出現,人們的認知偏差逐漸被人“利用”。作品基于信息化感知,通過視覺判定選擇出12種認知偏差,從界面語言的研究出發,進行平面版式的實驗轉化,結合眼動技術定位瞳孔坐標,呈現出人們對待信息的關注路徑,以視覺隱喻的方式來講述認知偏差。
——陳慰平副教授
《第二棵樹|TREE 02》?作者:陳紫瑜
導師組:陳慰平、王子源、周嵐




















什么是樹?什么不是樹?第二棵樹是指與樹關聯的他者。作品以交互網站為載體,使用樹狀結構敘述,從第一棵樹開始,梳理樹與人、自然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在樹的圖像與我們的生活中尋找樹的廣度。試圖重構圖像的多元組合,重新配置樹與人的相遇,形成新的敘事,重新理解不同的樹。
——陳慰平副教授
《一至無盡|ONE TO INFINITE》?
作者:魏向民
導師組:吳帆、何君、陳慰平


























作品以“模塊化”作為研究對象,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日常生活>探討了四十二件作者生活中具有“模塊化”表征的日常物品;第二部分<認知形態>主要圍繞“模塊化”物品的拆分和數列圖解;第三部分<社會關系>通過文本和圖像創作探討“模塊化”物品其背后與社會關系的內涵。作品以書籍為主要呈現媒介,集中思辨了“模塊化”作為系統性的設計方法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日常生活、認知形態和社會關系的。
——吳帆副教授
《我燼|The Ash》?作者:孔令怡
導師組:吳帆、陳慰平、林彤














灰燼,漢語詞匯,釋義為物體燃燒后的剩余物。本作品以平面設計為基本方式,通過發掘事物(The Ash)與系統(System)的關系,以回應現代社會尤其是當下人必將面對的徒勞與和解。本作品以“灰燼”作為核心,呈現了文本所定義的“灰燼”在不同系統之中流轉,以抵達對灰燼的理解與對系統的反思,并通過這一流程提出研究者的疑問:當洞察系統困境時,人需要作出何種選擇,又將怎樣理解和看待選擇的結果。展覽地點為即將拆遷的自建房車庫,所在地即為本作品探索內容的一環。
——而征服者是放棄所有永恒承諾的戰士,他知道自己終將死去進而希望參與和影響人類的歷史,因此他選擇了行動而非沉思。他知道到任何事情都無法永遠持續,勝利也不是最終的。
——吳帆副教授
《瞬間的永恒| Notes of the Μνημοσ?νη》
?作者:梁競媛
導師組:吳帆、陳慰平、何浩













Μνημοσ?νη 為希臘神話里司記憶,時間與語言的女神,此件作品為一系列嘗試記錄「永恒的瞬間記憶」的手記?!干睢沟囊饬x由記憶與瞬間的感受搭建而成,追逐有限的生命周期之中遺留的幻影可視為人類追逐「意義」的方式之一,以此法緩解自身存在主義焦慮與異化危機。作品旨在使用平面設計的手段呈現記錄具象記憶的角度,創作途中作者受困于單一空間內63日后完成了創作與記錄。作品試圖帶領觀者以作者的手記為媒介閃回至作者所處的時空,同時意在表達:被定義于時間這一量尺之中的記憶,每個瞬間皆為「永恒」,每段記憶皆為「唯一」。
——吳帆副教授
《System? 目外之物》?作者:張皓若?
導師組:吳帆、陳慰平、封帥






























本作品從日常家用電器所跨不同社會結構之間產生的數據關聯為出發點,試圖討論如何通過解構家電來討論其各部分數據信息在分開與聯系時發揮的不同作用,探究家電背后各系統間隱藏的復雜關聯。以此揭示現代生活中人類為了完成一項簡單活動背后所跨越的龐大社會系統,從而引發人們對現代生活中人與整個社會系統關聯方式的思考。
——吳帆副教授
《雙面 Dual Side》?作者:祁昕
導師組:吳帆、何君、潘鏡如







我關注的是互聯網時代下的雙重身份。以我個人的兩種身份(學生,音樂人)為切入點,共由日和月兩個概念組成。日代表了我以學生的身份在白天上課,月代表以音樂人的身份在夜晚演出。以專輯、虛擬網絡演出及周邊為主要作品媒介,在兩種不同身份轉換中思辨了如何平衡身份認同的概念,對于此概念做出平面化的設計轉換。
——吳帆副教授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未標注“來源或是標注“來源**(網站)”的作品,均轉載于第三方網站,本網站轉載系出于傳遞創意設計競賽信息之目的,不保證所有賽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請您在閱讀、創作過程中自行確認,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