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學院 > 畢業設計 >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本期責任導師
張凡副教授、王龍江副教授、林彤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我從哪里來》?作者:白鶴然

導師組:張凡、王子源、姚璐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作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將塑料與人類的關系為出發點進行反思。由三件實物首飾及近百件虛擬首飾構成。實物作品運用廢棄塑料為主體、通過手工制作,賦予作品隨著佩戴者的行為發生變換的一種交互性首飾。佩戴者的體溫變化、環境變動、以及身體的擺動幅度都在其上有著不同程度的反饋,由此記錄著人類行為的痕跡。作品使廢棄塑料突破原有的形態,并試圖探索作為可持續性材料在未來首飾及服裝領域的更多可能性。

導師評語
可持續發展對今天的時尚行業來說是一種挑戰。白鶴然勇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取材、構思,用手工與虛擬兩種反差較大的手段去嘗試,難能可貴。對社會的反思、對材料的拓展一直是藝術首飾的教育方向,未來也希望看到她更多的針對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創作。

——張凡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畢業之花作者:沈昭延

導師組:張凡、宋堯、王陽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祝賀的花束,花開花謝;

晚會的煙火,升空墜落。

舞臺的舞蹈,高潮謝幕;

人生的百年,生老病死。

這組藝術首飾作品用自然界的生命過程與人體運動呼應,從設計師本人親身的體驗,得來感悟。

或許凋謝,或許燦爛,但每一個過程都是不同的蛻變,每一個過程都值得紀念。

用肢體的舞動展現人生的花開花落,用金屬留住每一階段的美妙記憶。

導師評語
用身體和生命結合與探索首飾與人體的關系。沈昭延用自己舞蹈與首飾專業學習相結合,完成了自己探索。她在材料和工藝表達上力求與身體的運動相得益彰,并在視頻的拍攝中再次思考,希望引領人們去跟隨她體驗自然與人的關系。

——張凡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萬川映月》?作者:樊靜雯

導師組:張凡、滕菲、陳小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在數字時代,我們常常通過各類影像視頻觀看自然、屏幕中的自然、由字節符號拼湊而成的自然。在這個時代生活常常被束縛在電子產品和一個個小小的室內空間下,自然是窗框里的畫,也是電子屏幕內的憧憬。

作品“月映萬川”講述的是無論走到哪里,江河湖海都映射出同一個月亮,我將我的作品實體比作月,人造之月,這里的萬川代指自然,由投影媒介呈現的數碼影像下的自然。投影由鏡面材質的首飾反射在空間內,此時的自然與人造之月都被束縛在了空間之內。

此時的自然如同鏡花水月一般可見而不可得。

導師評語
“月”是古今中外美的代言,樊靜雯將藝術創作這種善用的借喻物找到一種屬于自己的,在數字時代的藝術首飾表達方式。她沒有沉浸在詩詞歌賦的柔美中,而是走向相反的方向,用生硬的材質去表達一種機械的唯美。硬朗的真實與飄渺的虛擬,如月初生,希望她未來能夠拓展更多可能,將時代與古代嫁接結出新果實。

——張凡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鏡玉·玉石歷史身份的遷移》

作者:徐悅涵

導師組:張凡、張欣榮、李文龍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翡翠在中國有著特殊的象征性。作品從中國玉文化“神玉、王玉、民玉”三次歷史身份的變遷去映射翡翠在今天的象征性。在創作中翡翠作為身份轉化的主體,采用黃翡綠翠替換歷史中的玉禮器。翡翠成為邊緣材料構建身份神話、搭建虛擬歷史故事,以此展現“身份遷移”主題。立足于歷史觀下,當代個體身份的塑造與呈現具有多樣性。

導師評語
翡翠在中華玉的歷史長河中,并不久遠,卻被今天的人們推崇為珠寶首飾的身份象征。徐悅涵在磨玉的過程中去體悟,在疫情期間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這一系列的作品。從磨玉到雕刻、金屬材料的雕蠟、鑄造組合,她在有限條件下制作的實物作品精益求精。同時在她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倔強倨傲,希望在翡翠的當代化中做出不凡的突破。當然,這是并不容易的道路,她在真實與虛擬中揣摩,所下的功夫在作品中可以體會到。希望未來她找到更加暢快的表達方式。

——張凡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視石如糖 | Stone as Sugar》?

作者:周晤嚴

導師組:張凡、劉驍、余一萌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看到玉石你會想到什么?你會和我一樣,看到玉石立刻想到薄荷糖嗎?針對自己感受,去分析見物思物其中的因果關系,這種現象的產生與聯想、聯覺、通感有關系。于是,將作品以玉石和薄荷糖外觀之間的相似性為切入,消費動機的不同點進行思考,探討這種通過玉石與薄荷糖消費符號結合的方式體現出寒涼感帶給人生理和精神方面的涼愈。

導師評語
個體體驗與感受是藝術首飾在敘述表達時常用的表達方式。周晤嚴對兩種不同方向的材料“玉”和“薄荷糖”,試圖建立一種視覺聯系。她努力在材料的制作過程中去傳達自己的感受與情緒,這是手工制作過程中,并不顯性但依然可以被感知的人性。實物在與人的交集時,首飾作為中介,表情達意尤為重要,希望她在未來更加精彩表現出來對手工與感悟的鏈接。

——張凡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痕跡》?作者:陳雅格

導師組:張凡、景斯陽、王捷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微生物是記憶,你相信嗎?你觸碰了什么,身體上的微生物能夠反映出來。你吃了什么,生活習慣怎樣,體內的腸道菌群也能反映出來。我將生活中的平常物提取出來,制作成特殊的容器首飾,并將這些物品上的微生物置于容器內部培養。微生物成為了一種記錄媒介,不可見的記憶被用可視化的形式重生了。生命在不同的介質間轉化,延續。我存在于這世間,從未離去。

導師評語
觀察與思考,可以引發創作的動機,也可以帶來創作的手段。陳雅格在偶然的觀察中找到一種創作手段,從而去思考如何與自身產生聯系,藝術首飾的一種生物形態便孕育而生。希望她在未來拓展藝術首飾的新材料、新體驗,不斷的觀察與思考,找到屬于自己的藝術創作語言。

——張凡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間之人系列/#Persona_7》?

作者:盛芮佳

導師組:張凡、王龍江、李玉峰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首飾是為人創造的,而人又是文學中永恒的存在。文學中的“人”是多面的,甚至是無窮面的——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個“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基于某一特定文學元素,篩選了七個文本來進行轉譯,組成了間之人系列首飾。作品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完成。在制作過程中,“我”的每次與文學中“人”的對話,都是再一次進行文本的轉譯,或是對自我的探尋。在一件件首飾模型被打印出來的過程中,仿佛可以看見人類在漫長時光中,一次次前進的步伐。

導師評語
藝術首飾與文學關系歷來緊密,我們同樣讀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樣一件藝術首飾佩戴在不同人身上,會呈現不用的表達。盛芮佳努力將晦澀的文字與真實的作品鏈接起來,在造型中她較為感性,依據自己的感覺去建模、自己摸索3D打印機各種可能,就像一位作家依自己經歷筆耕一樣。文字與視覺的對應并不易,未來表達手段還有很多可能,希望她不斷精進對藝術首飾的探索。

——張凡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憂郁的軀體化》??作者:趙慧水

導師組:王龍江、黃澤奎、姚路

現代韓國的年輕人的憂郁癥和高自殺率是很大問題。他們因為社會的無理要求而承受巨大壓力。這部作品表達被社會結構壓迫的年輕人所感受到的壓抑和孤獨。照片的中心被攝物體是它采取的是蠟燭的形式,而臉是看不見的。這個無臉的蠟燭形人物代表了所有現代韓國社會感到被壓抑的年輕人。背景是城市的各種要素。城市元素意味著一種壓制年輕人的社會結構,也就是一種韓國年輕人被要求的主導性文化。

導師評語
趙慧水將創作的注意力放在韓國當代社會給年輕人制造的困境上。作品將可燃燒的人型符號植入到寧靜、冷漠、高樓林立的混凝土城市中,利用燃燒和分解等方法來意指生命的完結。作者將自己所見和感受通過這種方式傳達出來,以此表達當下韓國這種以資本為導向的社會給當代年輕人帶來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上的壓迫,使得部分年輕的生命還沒走入輝煌便被自我終結了!該同學創作態度認真,創作過程中也投入了比較多的精力。通過這組創作可以看出作者在視覺材料的應用上有著自己的民族的特點,且善于用比較直接的方法來揭示當下的社會困境。

——王龍江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早餐》??作者:周競先

導師組:林彤、周嵐、廖柳鈞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生活在后疫情時代的我們對疾病以及生死產生了新的認識。我試圖聚焦于這樣的最尋常的,也是最本質的與最富代表性的景象。這些情景在疫情期間司空見慣,構成了我們長時間內的日常生活。但這正是后疫情時代獨具的特殊景觀。一場疾病以其隱喻造就了這些情景,在這些語境之中,疾病已經被加以社會意識,成為“恐懼”、“社會性排斥”乃至更富侵略性的意識形態話術的隱喻,它們共同賦予這些非正常的社會景觀以荒謬的合理性,讓這些景觀侵占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處在這些疾病隱喻之統轄下的我們,該如何審視這個世界?又如何審我們自身?答案也許正在這些司空見慣的情景之中。

導師評語
周競先同學的攝影創作,一直以來建立在對身邊具體而微的事物的關注上。在近兩年疫情反復的情況下,周競先通過實踐建構起自己的影像語言世界,隱喻著在當下真實又虛幻的空間,每個個體生命存在的思考,也是對后疫情時代人們社會關系重構的展望。

——林彤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未標注“來源或是標注“來源**(網站)”的作品,均轉載于第三方網站,本網站轉載系出于傳遞創意設計競賽信息之目的,不保證所有賽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請您在閱讀、創作過程中自行確認,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


亚洲大波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