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



《我從哪里來》?作者:白鶴然
導師組:張凡、王子源、姚璐











作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將塑料與人類的關系為出發點進行反思。由三件實物首飾及近百件虛擬首飾構成。實物作品運用廢棄塑料為主體、通過手工制作,賦予作品隨著佩戴者的行為發生變換的一種交互性首飾。佩戴者的體溫變化、環境變動、以及身體的擺動幅度都在其上有著不同程度的反饋,由此記錄著人類行為的痕跡。作品使廢棄塑料突破原有的形態,并試圖探索作為可持續性材料在未來首飾及服裝領域的更多可能性。
——張凡副教授
《畢業之花》作者:沈昭延
導師組:張凡、宋堯、王陽













祝賀的花束,花開花謝;
晚會的煙火,升空墜落。
舞臺的舞蹈,高潮謝幕;
人生的百年,生老病死。
這組藝術首飾作品用自然界的生命過程與人體運動呼應,從設計師本人親身的體驗,得來感悟。
或許凋謝,或許燦爛,但每一個過程都是不同的蛻變,每一個過程都值得紀念。
用肢體的舞動展現人生的花開花落,用金屬留住每一階段的美妙記憶。
——張凡副教授
《萬川映月》?作者:樊靜雯
導師組:張凡、滕菲、陳小文














在數字時代,我們常常通過各類影像視頻觀看自然、屏幕中的自然、由字節符號拼湊而成的自然。在這個時代生活常常被束縛在電子產品和一個個小小的室內空間下,自然是窗框里的畫,也是電子屏幕內的憧憬。
作品“月映萬川”講述的是無論走到哪里,江河湖海都映射出同一個月亮,我將我的作品實體比作月,人造之月,這里的萬川代指自然,由投影媒介呈現的數碼影像下的自然。投影由鏡面材質的首飾反射在空間內,此時的自然與人造之月都被束縛在了空間之內。
此時的自然如同鏡花水月一般可見而不可得。
——張凡副教授
《鏡玉·玉石歷史身份的遷移》
作者:徐悅涵
導師組:張凡、張欣榮、李文龍












翡翠在中國有著特殊的象征性。作品從中國玉文化“神玉、王玉、民玉”三次歷史身份的變遷去映射翡翠在今天的象征性。在創作中翡翠作為身份轉化的主體,采用黃翡綠翠替換歷史中的玉禮器。翡翠成為邊緣材料構建身份神話、搭建虛擬歷史故事,以此展現“身份遷移”主題。立足于歷史觀下,當代個體身份的塑造與呈現具有多樣性。
——張凡副教授
《視石如糖 | Stone as Sugar》?
作者:周晤嚴
導師組:張凡、劉驍、余一萌















看到玉石你會想到什么?你會和我一樣,看到玉石立刻想到薄荷糖嗎?針對自己感受,去分析見物思物其中的因果關系,這種現象的產生與聯想、聯覺、通感有關系。于是,將作品以玉石和薄荷糖外觀之間的相似性為切入,消費動機的不同點進行思考,探討這種通過玉石與薄荷糖消費符號結合的方式體現出寒涼感帶給人生理和精神方面的涼愈。
——張凡副教授
《痕跡》?作者:陳雅格
導師組:張凡、景斯陽、王捷
















——張凡副教授
《間之人系列/#Persona_7》?
作者:盛芮佳
導師組:張凡、王龍江、李玉峰












首飾是為人創造的,而人又是文學中永恒的存在。文學中的“人”是多面的,甚至是無窮面的——有多少讀者就有多少個“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基于某一特定文學元素,篩選了七個文本來進行轉譯,組成了間之人系列首飾。作品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完成。在制作過程中,“我”的每次與文學中“人”的對話,都是再一次進行文本的轉譯,或是對自我的探尋。在一件件首飾模型被打印出來的過程中,仿佛可以看見人類在漫長時光中,一次次前進的步伐。
——張凡副教授
《憂郁的軀體化》??作者:趙慧水
導師組:王龍江、黃澤奎、姚路





現代韓國的年輕人的憂郁癥和高自殺率是很大問題。他們因為社會的無理要求而承受巨大壓力。這部作品表達被社會結構壓迫的年輕人所感受到的壓抑和孤獨。照片的中心被攝物體是它采取的是蠟燭的形式,而臉是看不見的。這個無臉的蠟燭形人物代表了所有現代韓國社會感到被壓抑的年輕人。背景是城市的各種要素。城市元素意味著一種壓制年輕人的社會結構,也就是一種韓國年輕人被要求的主導性文化。
——王龍江副教授
《早餐》??作者:周競先
導師組:林彤、周嵐、廖柳鈞











生活在后疫情時代的我們對疾病以及生死產生了新的認識。我試圖聚焦于這樣的最尋常的,也是最本質的與最富代表性的景象。這些情景在疫情期間司空見慣,構成了我們長時間內的日常生活。但這正是后疫情時代獨具的特殊景觀。一場疾病以其隱喻造就了這些情景,在這些語境之中,疾病已經被加以社會意識,成為“恐懼”、“社會性排斥”乃至更富侵略性的意識形態話術的隱喻,它們共同賦予這些非正常的社會景觀以荒謬的合理性,讓這些景觀侵占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處在這些疾病隱喻之統轄下的我們,該如何審視這個世界?又如何審我們自身?答案也許正在這些司空見慣的情景之中。
——林彤副教授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未標注“來源或是標注“來源**(網站)”的作品,均轉載于第三方網站,本網站轉載系出于傳遞創意設計競賽信息之目的,不保證所有賽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請您在閱讀、創作過程中自行確認,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