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學院 > 畢業設計 >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本期責任導師
趙斌副教授、周子書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海隅 THE ISLE》?作者:梁若水

導師組:趙斌、何浩、張凡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作品共包含四個創作系列,以“?!睘槠鹪?,《海隅》為題,分四個階段:發?期、震蕩期、回落期和寄?期,分別用浮游?物、深海熱泉、海冰與珊瑚四個海元素代表發生期的萌生、震蕩期的顫動、回落期的靜默、寄生期的長存。并以此作為切入點,融合自然元素與傳統資源,以陶瓷燈具、坐具、擺件為載體,作為產品的應?和延伸。
導師評語
作品以自然界浮游生物、深海熱泉、海冰與珊瑚四個海洋元素為切入點,對其展開創新產品設計研究。作品圍繞四個系列的自然形態賦能并以生活產品燈具、擺件、坐具設計為載體,意圖尋找自然與傳統資源融合創作中新的視角與突破的可能性。

——趙斌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鏡中的“我作者:梁云霄

導師組:趙斌、韓濤、劉釗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當今社會,焦慮遍布各個方面。作品以軀體變形障礙癥患者為例,嘗試分析患者心理,通過三部分體現患者自我認知、自我矛盾、自我和解,嘗試將情感注入作品,引導人們對于軀體變形障礙癥患者的關注。
導師評語
作品以軀體變形障礙癥患者為例進行設計研究,試圖通過作品建立軀體變形障礙癥患者的情感與普通人之間產生聯系。探索以家具產品為載體,賦予家具設計情感和文化內涵的可能性。如何為家具產品注入情感性因素和表現語匯,從而引起人們在日常中對于這種精神障礙的理解與關注。

——趙斌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角落的故事》?作者:呂李豪男

導師組:趙斌、李衛、李文龍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城中村是城市中的一塊夾縫地,這一特殊的定位決定了其內部獨特的運作方式和社會問題;同時城中村和其中的村民也時刻面對著來自外部的刻板偏見。越是親身體會到這些問題,渺小個體的無力感越會加劇,我只能嘗試用創造模型產品的方式傳達一些想說又不知如何說的話。在此作品中我創造了一個空想的城中村功能集合。但在外觀上如實保留或隱晦夸大了許多關鍵性特征,正是這些合理或異常的特征構建了今天的城中村,除此之外,為了保留想象的空間,整體沒有任何寫實涂裝,而是模擬還原了產品材質原色。

導師評語
呂李的畢業作品通過對身邊真實生活的觀察,發現并分析研究當下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在創作過程中反思刻板印象對城中村的偏見,并嘗試結合自身專業和興趣愛好尋找新的更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以理性的工業產品為載體嘗試傳達偏感性的想法;以使用流程相對輕松的文化產品引導更多的人看到嚴肅的主題探討。

——趙斌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看得見風景的窗》?作者:李熠燚

導師組:趙斌、張凡、傅愛臣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疫情之下,窗戶成為有限空間內的人們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媒介。往日里習以為常的風景在疫情帶來的無序變化里逐漸失焦。我們渴望恢復對真實世界的觸覺,在捕捉日常事物變化的瞬間重新把握生活的節奏。

作品將現實世界的窗戶作為符號以模塊化的矩陣展示,通過計算算法將另一種維度的自然事物變化呈現出來,形成“數據風景”。并利用聲音可視化技術跟蹤影像的運動,令觀者在觀察數據風景的過程中通過主觀感受將它們組織成一種時間形式,補充人們在因疫情被禁足成為常態的情況下缺失的空間感和時間感。

導師評語
李熠燚同學的作品以交互的表現形式作為手段,從抽象有序的律動到具象的形態呈現中,表現對疫情常態下風景和窗戶在敘事性表達上的新思考,并通過交互媒介將現實中的聲音元素收集、轉化為富有律動節奏的動態視覺形象,引導觀者的參與體驗過程。

——趙斌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微生態指南 Micro-ecology guide》?

作者:穆成林

導師組:趙斌、吳帆、王選政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疫情時代,人與微生物的關系再次受到重視。我們對疫情的恐懼心理來自于微生物的無形,這種對于形態的不確定性更是導致了我們對現實的疏遠。如今,微生物形態隨著觀察方式進步而得到更多元展現。以微生物形態變化為起點并加以延伸,利用數字媒體交互和模塊化的空間搭建,試圖去建立微生態空間和真實生活空間的鏈接,為觀者感知微生物提供全新的觀看角度和視角指引。
導師評語
疫情時代下的我們,再一次開始審視微生物和人自身之間的關系,成林選擇了一個有較強的時代特色的主題,以微生物為起點,試圖通過數字交互以及模塊化空間的手段構建現實世界與微生態空間的聯系,將平日談之色變的細菌以一種沉浸的方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試圖緩解對微生物恐懼的同時構建了一種數字與現實的反差感,展現微生物不同的一面,進一步拉近了自然與感官上的距離。

——趙斌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繞道而行—— 以路障設計探索人與空間動態重組

作者:滕媛

導師組:趙斌、李文龍、周子書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對常態化的路障進行思辨,以植物作為路障的形態,用植物路障進行空間劃分,完成一次有趣的重組。集合氣動裝置具有的呼吸感,讓人在城市空間感受到植物的呼吸,空間的呼吸,以呼吸感的充氣變形和人互動,對空間進行重組,讓路障是具有“生命”和溫度的,嘗試以新的形式啟發人對空間新的思考。
導師評語
該同學對常態化的路障進行思辨,以植物作為路障的形態,用植物路障進行空間劃分,完成一次有趣的重組。集合氣動裝置具有的呼吸感,以呼吸感的充氣變形和人互動,對空間進行重組,讓路障是具有“生命”和溫度的,嘗試以新的形式啟發人對空間新的思考。

——趙斌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最后156顆原種》?作者:劉迎

導師組:周子書、潘靜如、韓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疫情下我從城市回到姥姥的家鄉——黑龍江慶豐村,在通過搭建雪屋融入鄉村生活后,我試圖開墾一小片荒地,用村內留守的最后156戶老人所提供的156顆自培原種,搭建起他們和已經移民到城市的后代之間一座看不見的原種橋梁,重新喚起了后代子女與遠方故土的精神鏈接。整個勞動創作過程也進一步引發了我的思考:如何能激勵那些正在經歷城鎮化的鄉村振興的新一代主體參與到保護家鄉農業生態多樣性的過程中來,讓那156顆原種不再是最后的希望。
導師評語
劉迎是一個非常接地氣、勇敢且執行力超強的社會設計師和藝術家,她過去的學習以及這次的畢業作品都充分展現了她的特點。她總是敢于深入到社會的底層,帶著真誠的同理心去觀察去接觸不同的人群,并用自己的行動去對話(有時候,我覺得用“設計”來形容她的行動覺得都有點狹隘了)。以后無論你去哪里,我都希望你能心存那方黑土,綻放微小的力量。

——周子書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虛擬露營——建構縣域品牌集合平臺》?

作者:唐美晨

導師組:周子書、韓濤、景斯陽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在深入參與溫鐵軍老師團隊在新疆哈巴河縣的行動研究后,我開始重新思考設計思維在鄉建中的作用,并圍繞縣域品牌、平臺和去中心化三個關鍵詞嘗試建構縣域品牌虛擬平臺的可能。疫情的常態化使露營成為城市的人連接日常和自然的新生活方式,我的創作從虛擬露營切入,試圖建構一個鏈接鄉村生態資源的縣域品牌集合平臺云游探境。

導師評語
唐美晨是一個敢想敢做的設計師,邏輯思維與表達能力極強。在有機會參與溫鐵軍老師團隊在新疆哈巴河縣的行動研究中,既能保持批判性的獨立思考,又能深入基層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專業技能,并能為社會設計的理論建構貢獻自己的觀察與觀點。同時作為一個中西部都市女孩,她能將自己的未來發展置于川渝經濟帶城鄉互動的關系中,這一點難能可貴!期待下一步的研究生學習能帶給大家更深入的實踐探索。

——周子書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共琴,一場我與精神失語者的共情實驗

?作者:吳孟慶

導師組:周子書、孫子唯、石韻媛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這是一場由我、姨媽、母親三人共同完成的共琴溝通實驗。共琴指的是由我和姨媽共同制作一把7年前因精神疾病而被姨媽砸壞的鋼琴,母親作為整場線下實踐的協助者,我們三人嘗試把共同造琴作為精神療愈的方法,在過程中完成一次相互療愈的共情行為。實踐中三人各自所承擔的角色與現實生活里一一對應,試圖通過此次藝術療愈實踐對過去疾病所帶來的傷害以及后遺癥所帶來的矛盾沖突做一次家庭和解。
導師評語
吳孟慶是一位優秀的共情設計師,同理心和動手能力非常強。她能將對音樂的熱愛轉移到對其他社會問題的思考與實踐中去,特別是關注自己身邊的家庭和親人,并用真實的藝術創造力去修復細膩的情感,向內的力量卻爆發向外的沖擊,柔弱卻又堅定!很想聽一次你的音樂會。

——周子書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城市探險-荒野與生存》?作者:周愷翔

導師組:周子書、何君、韓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作為從小在胡同里長大的我,此次創作從“空間自組體”這一概念出發,即:能使人們以未知的,甚至在以往不可行的方式參與到他們所處的空間變革中來,重組社會空間。我通過行動研究,收集胡同生活的實際需求,試圖通過組織胡同街坊們對廢舊物品進行共同討論和改造,以探索北京胡同自下而上的微更新方法。這種更新不是僅關乎磚墻的表面環境,更是物質空間與社會空間的互融,重新激發鄰里之間的活力。
導師評語
周愷翔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經常追問自己從小到大城市生活環境的變遷,北京雖然繁華,但作為胡同里長大的他,卻始終把不斷擴張的城市當作是陌生的荒野,熟悉的胡同也隨著人口的流動與搬遷變得不那么親近,一次又一次自上而下的胡同更新也讓他開始反思城市更新的要義到底是什么?這次的創作,他把自己置身于一個探險家的角色,把熟悉的環境陌生化,試圖重新去審視自己和胡同的未來。

——周子書副教授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展⑨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未標注“來源或是標注“來源**(網站)”的作品,均轉載于第三方網站,本網站轉載系出于傳遞創意設計競賽信息之目的,不保證所有賽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請您在閱讀、創作過程中自行確認,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


亚洲大波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