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契·NOT FIT IN》??作者:黎心翼
導師組:李玉峰、李文龍、周子書

在時間、空間的雙重敘事線下將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對引發網絡暴力的原因進行不同層次的討論。用房間里的大象作為意象出發,并將其抽象化。深入探討在時間空間不契下產生的文化不契,即不同價值體系的對沖。將事件、空間兩種不契,穿插于期間并作為雙重敘事線索,展開由價值標準衍生出的對于微歧視與歧視鏈的討論。
普遍存在的歧視行為在疫情蔓延、生態惡化、經濟停滯以及地緣政治等全球不確定情勢下,已演變為一種日趨嚴重的社會危機。心翼同學帶著強烈的同理與共情之心,通過對網絡欺凌與歧視事件的深度探討,對歧視現象的滋生原因、生發規律、價值觀念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深入淺出的生動揭示與理性回應,展現了她出色的學術思考意識、個性化藝術觀念以及視覺設計技能等綜合素養。
——李玉峰教授
《音樂與呼吸》?作者:劉瑩靚
導師組:李玉峰、李衛、強勇
2018年4月10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我國學者完成的大規模人群研究“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首項成果,揭示了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ê喎Q慢阻肺)的流行狀況,首次明確我國慢阻肺患者人數約1億,已經成為與高血壓、糖尿病“等量齊觀”的慢性疾病,構成重大疾病負擔。
通過對病理的學術與技術研究,采用音樂、視覺等藝術療愈手段,緩減COPD患者的身體與心靈傷痛,改善生活質量。我希望通過我設計的海星投影儀、海螺音響以及章魚香薰機給COPD患者營造出一種集視覺、聽覺和嗅覺為一體的一種療愈空間,對他們的身體以及心理進行療愈。
藝術理療已成為全世界日趨普遍的新型治療手段?,撿n同學依據真實病例,將音樂之聽覺、香氛之嗅覺、圖像之視覺等覺知系統與產品設計進行了跨學科連接。這種以綜合藝術療愈策略,緩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負面心理情緒,改善生活質量的學術研究與創新實踐,值得我們持續的鼓勵和無盡的期待。
——李玉峰教授
《北地的風》作者:夏鳴浠
導師組:李玉峰、張欣榮、周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本次畢設以幾位縣城女性為主題和敘事脈絡,她們分別是擁有神技的阿婆、表妹和年老的女客。作品使用的布迪厄的場域論與齊澤克應對傷痛的四種本真形態作為理論支撐,思考在縣城這個龐雜的場域中,她們如何被壓縮和內化、生存與流動,又會如何應對創傷、又如何去走完自己的一生。
鳴浠同學以令人感動的慈悲之心,通過長時間冷靜觀察與深入思考,針對家鄉幾位普通女性面臨的歧視和生存境況進行客觀研議與深度追問,并通過3D虛擬技術和藝術設計手段生動形象地呈現出這一值得廣泛關注的特殊社會現象,展現了她發現問題與分析問題,有序統籌學術思考與藝術創作等綜合設計能力。
——李玉峰教授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蜜蜂的危機與生命的契機》
作者:于穆晴
導師組:李玉峰、程書馨、梁明
自CCD“蜂群崩潰綜合征”爆發后,使蜜蜂種群在全球范圍大規模滅絕,將蜜蜂變成了生態脆弱的原因和象征。如果蜜蜂滅絕,由于無法授粉,全球飲食結構將發生根本變化,人類與蜜蜂需要共同面對這場危機。作者透過作品支持蜜蜂——喚起人類的危機意識,作品中作者將以花粉為媒介與電子蜜蜂共同繪制曼陀羅圖形,將生態危機信息可視化。用藝術與設計手段面對危機,喚醒和治愈被傲慢、無知和焦慮籠罩的脆弱心靈。
生態危機已成為威脅人類持續生存的根本危機之一。生態意識的覺醒與生存意志的樹立是我們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基本前提。穆睛同學通過對蜜蜂滅絕現象與人工授粉形式的比較研究與創作,利用影像、繪畫與裝置組合策略,舉重若輕地呈現了藝術與設計如何揭示生態危機、啟示發展契機、重塑生產動機的學術良知與創新思維。
——李玉峰教授
《在販賣書寫的間隙》?
作者:羅佳其
導師組:何浩、杭海、劉釗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從一本與西方書寫史相關的書籍入手,在書中按照時間順序搜集了26個書寫歷史中的時間節點,并提取了與之相關的書寫元素:字體、人物、媒材、地點、戰爭、文學、時間,用書寫相關元素對這本書籍進行導覽并為其注入新內容。在對書寫的塑造上投以重力,將書寫與建筑結合,筆畫如同建筑的構件,經營如同建筑的設計,在方寸的平面中推敲空間布局,在建筑的興衰中窺見書寫的變化。站在歷史的節點上與書寫對話,用書寫發展的漫長的時間,思辨現代書寫的存在與意義。
羅佳其的作品從一本與書寫相關的歷史書籍入手,擷取其中26個時間節點,對之進行書寫重構。將文字與建筑結合,在方寸的平面中推敲空間布局,探討了文字所蘊含的“建筑性”問題,籍此對文字書寫在當下的存在意義進行了深入思辨并加以追問。
——何浩副教授
《孵化》?作者:喬玉
導師組:何浩、蔣華、王捷
本項目的關注點是由于人造物的普遍和技術發展,產生的一種叫新自然的一個現象。表達我們的意識從基礎層面正在因為環境而改變。故事是在自然與人工邊界模糊的前提下,一個試圖敘述、試圖搭建自身的過程。使用了聲音、細胞等意象,用虛構的手法,嘗試用技術產生的現象與自然現象之間的合成,重新描繪生命最初期的歷史的混沌。反思和描述人與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
喬玉關注于人造物的新發展和由此帶來的自然與人工邊界的進一步模糊,使用聲音、細胞等意象對“人工”與“自然”進行了合成與重構,用個人的創作反思了人與環境之間的另一種聯系,這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有著特別的現實意義。
——何浩副教授
《演奏沉默》??作者:蔣珈玉
導師組:何浩、何君、李世奇
有人認為“沉默是金”,有人甚至深陷沉默而不自知,但歷史上有無數悲劇源于集體沉默,我們要正確認識到沉默的群體,聽到沉默者真正的聲音,通過分析社會中因沉默而導致悲劇的事件,將失語者的發聲轉化成書中的孔洞。書籍插入裝置轉化成真正的聲音,奏出擲地有聲的樂曲。
蔣珈玉有感于歷史上由于集體沉默而導致的無數悲劇,決定嘗試用自己的作品打破沉默,聽到內心真正的聲音。她將沉默事件分為六種,繼而編輯成書籍六個章節的內容。同時她將沉默者的心聲轉換成書中的孔洞,再通過編程結合萬國碼轉譯成為文字。當將帶有孔洞的書籍單頁置入與之相匹配的裝置中時,孔洞會轉化成真正的聲音。這既是一種對于發聲的隱晦表達,也是對發聲者的奏出的頌歌。
——何浩副教授
《化外之境 | In The Lake》?
作者:劉舒揚
導師組:何浩、李世奇、劉治治
湖泊作為連接水系與土地的紐帶,它同時也是一個被周邊環境因子影響的,處于封閉與開放狀態之間的空間。作品對近千年來青藏高原地區的生態水系發展進行研究,通過提取三個不同歸因影響下的湖泊自然紋理變化,推演在時間與空間的界定中湖泊動態變化的平衡與關聯,突破物理層面下的邊界,探索湖泊演變中單一性與多重性的共存。
劉舒揚的作品聚焦于青藏高原地區的生態水系發展,用圖像描述了其動態演變的過程。作品中湖泊的細微變化以及由此所呈現出的瑰麗瞬間尤為動人,可謂致廣大而盡精微。
——何浩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