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姥爺整輛車—針對重度帕金森癥患者的出行系統設計》?
作者:蔡雨陽
導師組:王選政、馮東升、王倩男
車輛采用無人駕駛模式,使用輪轂電機作為動力來源,將患者使用的座椅成為獨立單元搭載患者出入車輛,在車輛內部可根據患者及照護人的護理需求,呈現不同的形態和角度,使行動能力缺失的患者也能獲得與車輛本身的交互體驗。在車輛后方配置患者所需的醫護工具及出行用品。同時照護人使用的座椅可沿座艙邊緣自行調整位置,使其在照護患者的同時也能轉換心情、提高其出行體驗。并最終形成一套交通工具設計方案。
蔡雨陽的畢業作品《給姥爺整輛車》突破了以往的產業視角,以對個體的關懷為創作起點,根據以往被忽視群體的出行需求為設計依據,以新興技術賦能重度帕金森患者及殘障人士,結合服務設計、交互設計、出行創新設計等跨學科方法以動靜結合的表現方式最終呈現了可信的重度帕金森患者及殘障人士出行解決方案。
——王選政教授
《近景未來家庭出行體驗設計|METAPHOR》?
作者:姜子涵
導師組:王選政、宋協偉、王倩男
作品概念圍繞“數字化空間”和“現實空間”展開,基于當下社會大環境對于虛擬數字空間的探討和無人駕駛技術逐步發展的前提,希望對近景未來家庭出行空間以及出行場景提出新的思考。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空間的關注逐漸轉向數字空間,并在大疫情時代的催化下,數字空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工作的主要部分,“補償感”是虛擬空間很重要的特質之一。在未來,家庭結構是否還會像當下是傳統家庭結構,未來的家庭結構可能會更多元,不僅限于人與人,或者也不受真實空間的限定。未來人們可能會有自己的虛擬家人,以及在虛擬空間中的家庭空間。在之前我提到“補償感”這一點,在未來出行場景之中,人們可以在載具內和遠方的家人有更真實,更有趣的的互動場景,補償用戶對于家庭氛圍的需求。在未來的出行場景中,或許用戶需要的只是在載具內的這段時空體驗,并不再僅限于對出行目的地的要求,移動只是為了更好體驗載具內的空間。
姜子涵的畢業作品《近景未來家庭出行體驗設計|METAPHOR》從技術視角出發,對數字化空間、無人駕駛以及未來出行場景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并以家庭為創作原點,探討了技術背景下未來家庭存在方式、家庭結構、人人交互、人機交互如何與出行情境相互交織,對未來生活方式提出了大膽的設想,并以多元的表現手段完成了作品的最終創作。
——王選政教授
《盲域》?作者:強亮亮
導師組:王選政、張欣榮、強勇
在后疫情時代 ,生活節奏的加快,讓居家辦公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交通工具不再只是幫助人們在城市中實現空間切換的工具,它是城市的一部分、是空間本身,需要承載更多的日常需要及情感需求。立體化的社會模型由每個人的空間構成?!睹び颉窂慕煌üぞ咴O計角度出發,對移動空間進行再定義,用交通工具為空間規劃到社會規劃構建橋梁,差異性與多樣性共存,使最樸素的情感有所依。為后疫情時代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可能。
強亮亮的作品《盲域》從出行創新設計的角度出發,對未來城市組織形式以及未來人類生活方式進行了有趣的探索。她的作品通過賦予建筑以移動屬性,打破了靜態空間與動態空間的邊界,提出了危機語境下城市應當如何發展以應對劇烈變化的人類生存方式,并最終通過具象化的方式全面地展示了可信的未來城市及生活情境。
——王選政教授
《呼吸云霧——個人水經濟》
作者:高孟琪
導師組:蔣華、程書馨、李玉峰
通過虛構以水作為平行貨幣的未來,建立起一套水信用系統,以限額的手段使資源浪費與消費建立量化聯系。在系統構建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系列裝置用以償還水信用。該裝置涉及人、呼吸、云霧、大氣與水之間的微妙轉換。通過該系統我希望能夠重新思考消費與自然的關系,探討消費與全球生態退化之間的內在沖突,增強公眾責任意識,建立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高孟琪通過虛構以水作為平行貨幣的未來,建立起一套水信用系統,
涉及消費、人、社會、自然。
以此為契機,
提醒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自然的人道主義和人的自然主義的統一。
——蔣華教授
《無明火時代》?作者:高子童
導師組:蔣華、王鈺雯、劉釗
通過探索火所代表的精神能量符號來回應今天不再提倡明火的時代。以當代社會中火的符號、圖像、事件為樣本,搭建一個根植在互聯網中不斷生長的開源網站。這個“空間”中充斥著火的在線符號。通過互聯網的開源算法構建符號本身,其可生長性變化又轉而映射了互聯網對火認識的不斷豐盈與更迭?;鸬囊环N社會性在互聯網的開放中被不斷討論和塑造起來。
高子童試圖探索火所代表的精神能量符號來回應時代需求。開源地收集當代社會火的符號與事件,
最終實現的一個火的在線符號開源網頁,
開源自網絡互聯的算法,
又輸出為新的符號景觀塑造。
就像最早的火作為工具,
這里“火”也許將繼續生長而作為一種新的“元工具”。
——蔣華教授
《色度黃|Chroma:A book of Yellow》?
作者:黃喬
導師組:蔣華、何君、吳帆
我的名字里含有50%的黃,我體內的23%是黃色人體組織。我的膚色、我的虹膜,都含有黃色,這些共同組成了一個黃色的我。我的畢設圍繞色彩研究的可能性展開討論,以“黃”作為研究對象,試用視覺的方式度量黃色的邊界。
作品將黃色從世界中分離出來,作為一種標準來認知、討論、展開這個世界。
最后將這些相互關聯又不同的表達,裝幀裁切成一個255mm的描述“黃”的“色立方”。
黃喬對黃色展開了一場多維多形式的視覺討論,在展開討論黃色的同時,
以黃色作為度量來展開世界,
同時也是一次向內的自我審視,
所有的關系都是與自己相遇。
——蔣華教授
《語言展開世界》?作者:楊茗月
導師組:蔣華、吳帆、廖柳鈞
語言展開世界是一個線上頁面,存放關于“語言是認知世界的工具,語言的轉譯是展開認知的路徑”這一思考的視聽創作?!艾F實的句法本質,魔法的真正奧秘,就在于世界是由語言組成的。如果你掌握了那些組成這個世界的語言,你就能介此構建你所想的一切?!罢Z言”不單是文字語言,“句法的本質”其實存在于任何語言的系統中。理解語言,也就開始理解世界。
楊茗月在其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專注于文字、圖形、語言、音樂、寫作等要素,
將“語言”及其運用,
視為一種開始認知世界的工具與路徑,
并通過“語言展開世界”,
進一步探索了文字與語言的多維度設計轉譯。
不立語言,不離語言。
——蔣華教授
《Proust phenomenon 樂章》?
作者:金知隱
導師組:孫子唯、劉釗、程可槑
《 Proust phenomenon樂章 》是以”普魯斯特現象"以嗅覺想像力為基礎,將非視覺、非物質的嗅覺,通過聽覺視覺來表達,通過聯覺、通感的轉移來表達儲存記憶香氣的過程。同時構成音樂和空間香氣的要素連接起來,通過空間香氣的分析要素和數據,轉換成聲音來源,觸發嗅覺的通感想象力,使人們的記憶再生。
知隱同學的作品《 Proust phenomenon樂章 》是以"普魯斯特現象"為靈感來源,以嗅覺想像力為基礎,將非視覺的、非物質的嗅覺,通過聽覺、視覺來表達,通過聯覺的轉移來表達儲存記憶香氣的過程。同時將構成音樂的要素和構成香氣的要素連接起來,通過香氣的分析構成的要素和數據,轉換成聲音來源,觸發嗅覺的通感想象力,使人們的記憶再生。作品以多維度的視覺生成方法和邏輯,將科學的嗅覺呈現與情感的象征意義巧妙地結合。
——孫子唯教授
《呆 | Spaceout》作者:李多恩
導師組:孫子唯、周嵐、王鈺雯
《呆——Spaceout》,以“大健康”問題與韓國流行的發呆文化現象為背景,重新定義”發呆”的概念,從心理學的層面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并結合藝術療愈、冥想、催眠療法,作品設計的結果具有較強的心理學理論支撐,導出了一套有助于“發呆”的顏色、形態及動態變化系統,產出了一套較為科學的情緒療愈邏輯和方法,幫助觀者舒緩心情、穩定情緒、提高注意力,降低壓力指數、焦慮指數,達到療愈的目的。
多恩同學的畢業設計《呆——Spaceout》,以“大健康”問題與韓國流行的發呆文化現象為背景,從心理學的層面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并結合藝術療愈、冥想、催眠療法,作品設計的結果具有較強的心理學理論支撐,導出了一套有助于“發呆”的顏色、形態及動態變化系統,產出了一套較為科學的情緒療愈邏輯和方法,幫助觀者舒緩心情、穩定情緒、提高注意力,降低壓力、焦慮指數,達到療愈的目的,該作品在藝術刺激情緒療愈方面具有一定價值和意義。
——孫子唯教授
《五行山墻》?作者:卓潤妃
導師組:孫子唯、杭海、靳軍
閩汕地區建筑多數為馬背式硬山頂,少數為歇山頂,廡殿頂多為廟用,形制各異的山墻設計恰如其分融入與建筑第五立面的銜接結構中。其設計理念多源于陰陽家的五行相生之道。試圖以當代視覺交涉古老的建筑設計哲學,從視覺角度對空間結構加以引用,以產生更多新的視覺效果。
卓潤妃同學對閩汕地區的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她的畢設從建筑,色彩,服飾等各角度出發,做了詳細的調研。她的畢設從地域性設計的角度通過視覺設計再次將傳統文化展示在人們面前,從而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她在調研中對于建筑的研究尤為突出,除了視覺的研究,對于傳統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哲學思想也有深刻的思考。此作品以五行山墻為例,加入了獨特的設計視點,讓傳統視覺煥發了嶄新的生命力。
——孫子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