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學院 > 畢業設計 >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設計思想·綜合設計系 |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Design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設計思想·綜合設計系 |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Design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設計思想·綜合設計系 |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Design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設計思想·綜合設計系 |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Design
綜合設計系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Design

綜合設計系創立于2003年8月,是中國美術學院為應對設計教育內涵與外延的不斷豐富與拓展,所作的前瞻性戰略部署。綜合設計系的創立,既是對現實多元復合設計命題的積極回應,也是對未來設計教育需求不確定性的主動籌謀。綜合設計系立足本土人文家園,著眼全球視野,懷抱美學與科學信仰,以“東方整體觀”為學術根基,踐行跨界綜合的大設計觀,探索高效的系統設計與有溫度的生活世界之間的融合與平衡,構建開放的可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

1跨界綜合2情境敘事3光色融合

01

生活里·對談副院長成朝暉

LIVE +DEPUTY DEAN

對談·發問
成朝暉 Cheng Zhaohui
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綜合設計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Q1您對于本次畢業季主題“生活力”的理解?
“回到生活的本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此刻的生活現場”
成朝暉:我理解的“生活力”是一種生活動力,讓生活充滿生機;生活力,亦是讓生活保持新鮮;生活力,更是讓生活時刻充滿動力與活力。如何從綜合設計的視角重新認識和應對“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呢?本次畢業設計的主題“生活力”就是希望我們回到生活的本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此刻的生活現場,思考生命的真諦、生存的意義、生活的善意……探尋我們生活的當下以及未來生活的諸多問題。并且通過多維度、多元化的設計語言來解析與闡釋對生活的理解,表達和回應生活的需求、社會的問題與時代的召喚,探索社會意識和生活變革的新的可能,不斷以先鋒的姿態開辟設計嶄新的面貌。在時間綿延中,人們愈發知曉存續生存的技能,在共融中探索共同生活的變革。設計與生活現場、日常情境息息相關,不僅深入衣食住行賞用玩的設計運用,同樣也激發每位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對“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切身體認。“生”是生命的活力與能量,“活”是實踐的行動與創造。“生活”是自古以來個人的體認,是獲取知識與設計創造的基礎,埋身于手機屏幕的年輕人的確有些忽略了自身對于生活種種的體認,“生活力”主題和要旨正是昭示學生們要關注對人間生存煙火、百姓生活悲歡的關懷,希望這個主題可以喚醒你我,并且延續和蘊籍著對他人與遠方、萬物與生命的深切共情。
Q2您認為綜合設計具體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助人們獲得或者激發“生活力”,又如何將其實踐到設計教育中?
“著眼設計與其他領域的聯結和互動平衡關系,培養融通人才”
成朝暉:培養有“生活力”的學生,聚焦東方智慧語境下的當代生活態,在整體性、層次性、滲透性、開放性的宏觀基礎上,培植學生的“生活力”,培養有“生活力”的學生。鼓勵學生可以能動性地具備生活體認的經驗、現實社會的理解和設計實踐的技藝,從人、事、物、場、境,包孕著對世間煙火和百姓生活態的樸素關懷,以及關于人、事、物、場、境間的內在聯動與邏輯關系。強調事物客觀存在的形式與方法,解決問題,擔當責任;使人間生活潤澤與豐富,使學生們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設計服務社會。也以此希望,學生們從“生活里”創意與設計藝術之“生活力”。從“生活里”培植學生們“向上向前生長”之持續的“生活力”。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同時,生活在這個世界之中人們,也無時無刻不在體會著生活的豐富多彩。豐富源于人類自身思維方式和思想內容的多樣,也是變化和有聯系的。因此,回應社會與生活問題的設計教育意在顯設計的跨界合作、學科融合與協同創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與路徑。如何跳脫出設計原本的單一專業,著眼于設計與自然、人文、社會、科技最新研究的連結和互動平衡關系,踐行跨界人才的設計教育,如何從設計專業知識教育向人文通識教育轉變,培養當代設計融通人才,是我對設計教育與具體生活之間的關系的看法或思考。
Q3以“生活力”為主題的青藝周暨畢業展,能夠為我們在這個城市中的生活提供、激發哪些方面的可能性?
“從新的視角激發與拓展多元的社會創新設計、帶給城市活力的生活態”
成朝暉:如果說設計有任何力量的話,就是整合的“生活的力量”。這是疫情之下帶給城市的活力的“生活態”,是激情、文化、藝術與設計共融的城市活性生活狀態,帶給人們活態的人文感受與體驗,成就一個活躍的城市地域風貌和生活品質的內容。學生的設計作品著力于對當下與未來生活的思考與探尋,基于社會意識和生活變革的探索,雖然存在著不成熟性與實驗性,卻從新的視角激發與拓展多元的社會創新設計,帶給城市與文化新鮮的活力。本屆青藝周暨畢業展總計五千余位青年藝術家、設計師、作家和學者參加,以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共同打造了一場全城綻放、青春洋溢的藝術盛宴,助力杭州成為一座具有創新氣氛、青春氣息、未來氣質的國際創意都市。由此可見,這正是一種城市文化與形象特色的“生活景”,是一種具有生活氣息的濃厚景觀,圍繞著人類的生活環境的觀察,是人對生活環境的評價,有助于城市生活本質上的聯系與聯動。

02

生活里·對談系主任郭錦涌

DEPARTMENT DIRECTOR

對談·發問
郭錦涌 Guo Jinyong
綜合設計系系主任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學科建設委員會委員
Q1請問您對于本次設計學院主題“生活里”是怎樣詮釋的,能否解讀一個具體的作品?? ? ?
“虛擬與現實融合、傳統與當代融合,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展開對未來生活的人文關懷”
郭錦涌:“生活里”,對于綜合設計系而言,就是回到可以影響“向前向上生活”的真問題里,并嘗試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之前的創作我們主要是通過各種藝術化的設計手段將不同的物理媒介進行跨界融合,這次的畢業創作我們重點關注的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融合,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如何能夠展開對未來生活的人文關懷。比如《未來“逝”界》這個作品,題目中的“逝”是消逝的逝,逝者的逝。作者基于現代生命科技的發展,通過創造出四通型的藝術裝置,來存儲生者的生命信息,并在生命消逝后,基于親緣與地緣的關系在自然的環境中連接起一組新的科技山水景觀。這是一個嘗試回答我們終將到哪里去、如何建構靈魂的居所,如何體面的安放我們的記憶、思維和情感的實驗性作品。是一件典型的具有“綜合設計性”的設計作品。
Q2您覺得綜合設計哪些能力的培養比較重要,具體通過怎樣的培養機制實現?
“交叉學科和跨領域的語境之內,培養從事專業研究和藝術創作的主動型人才”
郭錦涌:綜合設計系培養的是具備跨專業、跨學科視野,能夠從事綜合設計專業研究與藝術創作的主動型設計人才。因此我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五種能力:解讀經典藝術語言,發現最新設計趨勢的審美判斷力;體悟社會情境,品味生活世界溫情的社會感知;明確學習目標、理解轉化吸收,靈活遷移應用的技術學習力;結合時代話語體系與媒介特色,系統表現專業成就的媒體表達力;統籌整合多方資源,管理實施藝術設計方案的創作執行力。具體我們是通過項目制的情境化教學機制來實現培養目標的。以項目制來驅動各個教學模塊的自然融合,以情境化的教學場景來促進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無縫連接。在專業建設方面,我們已經實現了系科內三個專業(綜合設計、會展設計、色彩設計)教學模塊的融通與共享,已將綜合設計專業教學的理念與方法,轉化成常態化的綜合設計觀念,使之成為可以滋養并拓展其他設計專業視野的利器,未來傳統的設計專業也將不可避免的具有“綜合設計性”。

03

生活里·對談老教授

SENIOR PROFESSOR

對談·發問
宋建明? Song Jianming
設計學學科帶頭人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Q1我們為什么需要去“生活里”,為什么要擁有“生活力”?
“健康、人文、藝術的生活方式,活化傳統,成為社會力量的推動者”
宋建明:“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概念。當年為什么提要這么提?今天高院長為什么又重提?我想其中核心的理念都是希望生活變得美好。美好的生活,首先應該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基礎之上,又人文的溫度,又藝術的氛圍。只有這樣,生活才不會是一個虛幻的愿景。當然,生活的“美好”感受與否,緣于人們對價值觀的認識?!敖】怠钡纳罘绞脚c價值主張就是一種“生活力”。由它在“生活里”發酵。那么,要擁有什么樣的“生活力”? 從中國美院的視角看,就是繼續我們的學術傳統:生活的藝術化、藝術的生活化。這是國美設計學科奮斗的目標。這其實是有非常豐富的內涵的話題。關鍵詞“生活”,什么叫“生”?“生”字的思考能延伸到怎樣的程度?這考驗著一個人的悟性。而這個“人”,也是復雜的對象,從一個生理人到心理人,從個體人到族群中人,從消費階層人到社會界別人,再到社會管理人、乃至某種力量的推動人,他(或她)擁有的力量是不一樣的。這些都和“生”有著緊密關聯的“活”的狀態,中文“生活”一詞暗示我們:先生存再生活;要生活,就需生產,再有生意;就有資源的活化問題,生產方式問題,就需要通過技術的力量、藝術的力量去活化文化與文明中的傳統的東西,從而生成“生活力”。在如此這般的思維邏輯里,我認為中文有其天生的優勢。中文是智慧性文字,它可以被“咬文嚼字”、可以“牽強附會”,目的是在混沌的世界中找到一條創新的出路。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后輩的禮物,這套文字積淀了四千年,是智慧的傳承與再生的工具。如果把“生活力”翻譯成英文,味道就不一樣了。這是作為一個智者進行思維與話語建構的基礎,也是一種生活的推動力。
Q2對于綜合設計系“藝科融合”的特點,您有什么樣的詮釋?
“借助技術文明的力量、意識的力量、創造的力量,形成生活力”
宋建明:綜合設計系,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于“綜合”?!熬C合”是一種協同的力量。這個力量既來自藝術,也來自科技。今天,科技已經是我們的“體外器官”的環境了。你離得開手機嗎?它的電量一定程度表現為你的生命體征。一旦你為充不了電而焦慮時,你是否發現自己悄悄地被社會技術無形“格式化”了。也就是說,一個自然的生命體被技術和社會捆綁在一起了,你已經“被網絡化”了。網絡化的背景是數字化,數字化則有幾乎無所不能的可塑性。你被信息所包裹,包括數字的藝術、數字的傳媒,數字的生活,然后你就不再是“你”了,你的“心”永遠被什么所牽掛?或者被羈絆。這就意味著這個時代的文明特征,即技術文明把所有人都牢牢地網在了一起。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藝”讓你有一份覺醒,有一個獨立的思考?,F在的同學們的畢業設計,其實還是在做實驗,離市場還很遠。反正你們還年輕,邁出校門之后一切都會變得現實起來。但無論如何,你們都需要很清晰地知道 “我在哪”,這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在哪”,而且是時代意義上的“在哪”、文明層面的“在哪”,以及文化意義的“在哪”。這里所說的文明指狹義上的文明,也就是技術文明、數字文明、網絡文明、智能化的文明。生活力的“力”,并不是指一個人的“體力”,而是說,你要借助文明的力量,也就是“藝科融合”的力量,此外再加上你意識的力量、創造力的力量,所有的“力”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生活力”。
Q3能談談綜合設計系的專業建設和未來的發展嗎?
“打破邊界的專業、為問題存在而生的專業、每個方向都應有獨特之處”
宋建明:當時創建這個系,是因為我看到了現實學科組織的僵化。面對現實存在的問題,每個人都旗幟鮮明地逃避,說“這不是我們專業干的”,而且還很得意。這我非??床粦T!不是說設計就是解決問題的專業嗎?可是這些問題咋沒人解決?那么是否存在著設計專業外的“專業”呢?這就是像中國美院這樣的院校的學科建構必須思考的問題。把那些“沒人管的領域”集中到一個可以打破邊界的“專業”來對應,因此綜合設計系就在這個背景上誕生的。綜合設計系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有了許多有價值的實驗和學術積累。但是,它還有與我的初衷相悖的地方。有一點我是比較固執的,那就是設計必須要解決問題。設計和純藝術的分野邊界在哪里?其差異就在于是否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換句話說就是 “綜合藝術”與“綜合設計”的專業差異就在于前者不解決現實問題,而后者必須直面現實問題并且要借助工程的方式加以解決。原因在于“設計”存在的理由就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專業。這是基本功,考驗著設計師觀察生活的能力和水平。但現在同學們整天癡迷電腦,忽視觀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久而久之,這個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變成了“沒問題硬編出問題來”,那么提出的問題都是“偽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借助電腦和新材料的酷炫來遮蔽本質;一些老師們也熱衷于表面效果。我不認同這種方式的,如果問題不清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也不會清晰,需要糾正“為了熱鬧而存在”的現象。

而今,綜合設計系將面臨著被整合,在我看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現實存在著的問題是否有“專業”去解決。這才是根本。每個專業應調動自己特殊的能力,比如色彩專業就不能做得不如平面設計、染織設計;會展專業不應與室內設計和環藝雷同。我們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而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學科帶頭人需要看清楚“我們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對談·發問
章之珺 Zhang Zhijun
綜合設計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
Q1當下日常生活的重塑,可能會引發設計教育某些方向上的調整??梢苑窒硪幌履谠O計教育方面的想法嗎?
“有機融入生活日常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挖掘中華文化美學思維的本土教育”
章之珺:春夏之交,中國全域直面危機,每個人都感受到來自疫情的威脅,期間我們一直在受害者與制造者之間轉換著角色。既然是“反思”,就不應該再唱贊歌重蹈覆轍,需要潛心地思索是危機選擇了我們,還是我們“設計”出了危機。當西方的機械革命與現代技術發展不斷定義著設計的概念與內涵,而東方與自然融合共存的思想一直支撐著我們的生活,自身血液中流淌著的文化精神維系著千年的生活理念?,F在的各種的“排名”“接軌”,讓我們省去了多少勞作,“拿來主義”更為我們減少了多少”積淀”與”積累”的辛苦與負重。但當我們現在真要拿出自己研究出的中國式模式時,卻如乞丐身上的補丁,漏洞百出不能遮體。當下藝術設計教育盲目追求科技附加的同時,對自身文化美學的挖掘與整合運用更是勢在必行。但是,我反感“偽民族”的淺薄與粗暴,它是對中華文明的褻瀆與調弄。當下的藝術設計教育把中國文化美學中的寓意再現于思維、呈現于手上,讓心平于自然之中,重新喚醒全民對自身民族的一種美學自豪感。

Q2如何看待“危機"中的綜合設計專業,作為多年實踐者談一談您的想法?? ?
“時代性與自身專業視野,兩條線索縱橫架構的學科”
章之珺:綜合設計專業成立以來,至今已有16年,最初立足于中國美院,現在在全國范圍內已成為一個廣受注目的設計專業,多個院校也相繼成立類似專業,在此情況下,綜合設計專業本身如何進行總結與思考是一個非常需要做的工作。它應該是有縱橫兩條線索架構的專業,一個是時代性,另外一個是自身專業的視野。它的專業視野就是需要我們把藝術設計所劃分的各科專業形式打破,用廣泛的視角觀察整個社會發生的現象與問題,從中找到自己的設計命題。十幾年的教學探索,每一步都是關照當下中國的設計教育改革和探索,開拓的育人成果有目共睹。在與外國設計院校的交流中,教育理念和培養方法與手段上得到相互共識,學生在選擇進入國外高校繼續深造時,專業知識結構與思維訓練得到高度認可,學業上實現無障礙接軌,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國際藝術設計教育建立了對接的關聯性。綜合設計教學本身在中國設計院校中曾是個新生事物,有過迷茫與無助,但我們堅守與時俱進,不斷的教學探索與其經驗沉淀讓它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學生用他們的眼光視角與設計語言,對當下社會性問題深入思考闡述,表現手法上彰顯了在設計上的綜合把控能力:以概念為先,以主題帶設計,以表現需求帶方式手段?,F在的綜合設計專業順從學院學科調整,相信今后它的人才培養方式在中國設計領域必將有它的定位。

04

生活里·對談學生代表

STUDENT REPRESENTITIVE

對談·發問
王治軍?Wang Zhijun
綜合設計系研究生畢業作品《循路明心》
對談·發問
吳程程 Wu Chengcheng
綜合設計系研究生畢業作品《循路明心》
Q1你是如何看待“生活力”這一主題并最終確定自己的畢設選題的?
“知行合一的踐行工夫、向上向前的生活狀態”
王治軍:當聽見這一主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活力、生命力。隨后在看待這一主題時,我將“生活力”拆分為 “生活”以及“活力”,同時結合畢業論文的選題,以老城街巷的視角出發,發現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存在老城街巷居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街巷的活力喪失等一系列問題,從而確立畢設選題。過去我生活在老城區中,記憶中的街巷被夷為平地,雖然現在的大拆大建逐漸變少,提倡城市微更新,但老城更新還是過于依賴市場機制,商業化嚴重,遺忘了城市的生活本質,更沒有恢復老城的活力,使得人們對老城以及日常生活的記憶慢慢消逝。所以我的畢設作品以“循路明心”為主題,是想延續西小路歷史街區的城市記憶,同時在歷史街區的活化基礎上,提取其文化基因并進行設計轉譯,為老城街巷空間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吳程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迸發青年人的活力與思想,亙古穿今。青年人向上的精神與力量是永恒不變的。當我看到生活力這個主題的時候,想到王陽明心學“本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即以心為本的哲學立場、“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踐行工夫。王陽明的心本立場最典型地表現于“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意,心外無善”這組命題。結合生活中的青年智力,青年活力,知行合一的生活狀態,以平面化的設計語言轉移陽明心學的主題內涵,通過平面傳遞能量。

Q2現在回望整個畢設過程,又有什么不一樣的收獲?
“多維度的設計轉化、應對當下生活的同時延續過往的生活記憶與特色”
王治軍:通過這次畢設,結合當下現實生活,城市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疫情的蔓延等等都使我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改變,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應對當下的生活,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延續過往的生活記憶與特色?!吧盍Α笔俏覀冊诟鞣N外界環境條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同時也包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活方式、生活內容、相應的環境場所以及地域文化等綜合的構成。吳程程:經過老師的指導,畢設作品應結合街巷空間的實際問題,以現存居民的生活需求為前提,以歷史文化的傳承為導向,將人與城市空間有機聯系起來,并將傳統空間與時下的流行文化相結合。對于綜合設計的理解則是打破傳統單一的知識與學科之間的壁壘,建立寬廣且多元的跨學科設計模式,融合多維視角,用系統、綜合、現代的方式來看待設計問題。綜合設計是綜合性、多維度的設計轉化,不拘泥于單一形式之間。借由陽明心學的故事轉化,將哲思圖示化、故事化、語言化、通俗化。
王治軍、吳程程的畢業設計《循路明心》
對談·發問
陳沁玥 Chen Qinyue
會展設計專業本科生畢業作品《未來“逝”界》
對談·發問
沈辛竹 Shen Xinzhu
會展設計專業本科生畢業作品《未來“逝”界》
Q1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自己畢設作品的詮釋嗎?
“懷揣對生活的熱愛與憧憬,不斷進行創新創造、通過科技實現更高維度的探索”
陳沁玥、沈辛竹:生活涵蓋了我們所處世界的各個方面,時間上跨越了古今未來,空間上跨越了每個地區,然而生活一詞又比其他所有詞語更富有人情味,似乎通過這個詞能感受到人們生命流淌著一樣充滿力量。生活是一切設計想法的基礎與來源,不同的元素、不同的靈感都與我們的生活相關。只有對生活保持思考與熱愛,才能不斷地進行創新與創造。具體到畢設創作,我們選擇的是從“生”與“活”這個概念進行思考,生命的誕生、存在,延展開來就聯想到生命的逝去、消亡。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可以遙望未來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改變后,我們對于“生”和“活”的認知是什么,與此相對的對于“死”的認知又是什么。正是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開始思考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逝去后會如何存續的問題。在深入去思考調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沖擊。如腦機接口這樣的科技革新改變了人們對于生命的認知,讓生命可能不再局限于肉體,而是能將人的意識數字化以達到生命、靈魂的永生。我們的作品只是我們對于未來的一種創想,但就像百年之前的人想象我們今天的生活一樣,我們懷揣著對未來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創作了這個作品,雖然只是從設計學生的角度比較理想化的一個概念設計,但我相信,在未來人類真的可以通過科技實現更高維度的探索。
Q2完成畢設之后,對設計與生活的關系有了什么新的認知?
“感受生活,通過觀察自己身邊的美,把它轉化為自己創作的根基”
陳沁玥、沈辛竹:通過畢設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感受生活的重要性,現代人忙忙碌碌,似乎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缺少了對于生活的熱情,每天一樣的生活讓人們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但其實生活的每一個瞬間都有其價值,每一個瞬間在時間長河中都有其意義,需要我們帶著真誠的心去發現、去感悟。設計正是一個以生活為基礎的創作職業,設計師會受到生活中物質的顏色與質感、環境的空間與氛圍影響,每一個地方的設計師會帶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征,與其生活的地區環境息息相關,只有懂得通過觀察自己身邊的美,把它轉化為自己創作的根基,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創造出一個優秀的作品。另一方面設計最終也會落腳在生活中,做設計是為了做一個讓人感到幸福的設計,而設計的過程也是幸福的,每一次設計就是一次冒險,而這種勇于挑戰生活的冒險精神其實就是生活力,生活力可以理解成生活帶給我們感受與創作的能力,也可以理解成對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而正是對于生活抱有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與熱忱的心,才讓我們能不斷探索進步,這正是一個設計師該有的狀態。
Q3你對綜合設計這個跨領域的學科有了更深的理解嗎?
“開放、多元、綜合的思考方式,聯系起社會各個方面的學科”
陳沁玥、沈辛竹:說到對于學科的價值體系建構,葉菁老師對于我們來說影響巨大。她改變了我們之前對待設計的態度與方法,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思考與創造。我們所學的是綜合設計,老師教給我們的不單單只能局限地運用在真實的空間場景中,而是一種對于事物綜合的思考方式。葉老師也一直要求我們要學會開拓視野,多學多思考,去了解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然后融合在設計作品之中。通過這次畢設,我們更加體會到綜合設計是一個開放的專業,我們將自己對于未來科技與生命交融的思考呈現了出來,試圖通過設計去嘗試解決社會的問題,以綜合的方式做出回答。在這次畢設展出后,陸陸續續也有各行各業的人來與我們溝通,從他們的專業來和我們探討對作品的理解,一起設想作品里提到的未來概念。這讓我們非常感動,我們認為這正是綜合設計的魅力,它是開放的、多元的、綜合的,是聯系起社會各個方面的學科。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設計思想·綜合設計系 |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Design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設計思想·綜合設計系 |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Design
陳沁玥、沈辛竹的畢業設計《未來“逝”界》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未標注“來源或是標注“來源**(網站)”的作品,均轉載于第三方網站,本網站轉載系出于傳遞創意設計競賽信息之目的,不保證所有賽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請您在閱讀、創作過程中自行確認,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


亚洲大波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