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2022屆染織設計與室內紡織品設計畢業展


染織與服裝設計系以“東方文化活化為根本”,關注設計前沿發展,立足“可持續設計”與“東方本土話語”等方面的研究,圍繞“設計趨勢”展開本碩博的課題化教學,協助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國內染織服裝教育方向。目前開設的專業方向有:服裝設計、染織設計、室內紡織品設計,擁有縫紉、手繪、扎蠟染、針織、梭織、噴繪等專業工作室。
染織設計:面向大紡織產業鏈,圍繞圖案為核心展開的染織創意、工藝創新、藝術和科技多元化的染織設計,注重傳統文化內涵和傳統手工藝技術的傳授,將傳統工藝與現代高科技結合,從圖案基礎入手,強調創意與材料、工藝與科技,以創新、創意為教學理念,體現染織手工藝的藝術創造。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和科技融合的設計學科復合型人才。
Textile Design:refers?to the design that is oriented to the textile industry value?chain in the broader sense, and?centers around the textile creativity, craft innovation, and diversified, combined art and technology with patterns at the core. It aim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design talents who?own?international vision and?integrate?art and technology by?focusing on the impart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echniques, contribu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with modern high technology, emphasis on creativity plus?materials and craft plus technology starting from patterns, the teaching?philosophy that?features?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textile?and?handicraft.
Interior Textile Design:?refers to the design that?targets at the "oriental lifestyle"-centric?discipline development, explores "interior space system", "interior materials" and "interior product collection", and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patterns, space and lifestyle. In addition, it strengthens?foreig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participates?in international dialogues about?diversity and globalization. Interior Textile Design?carries out?the undergraduate modules-based teaching around "design trends", assists?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and cultivates?entrepreneurial, interdisciplinary?interior furnishing design talents who are well?awa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rnishings and interior space, and are capable of?holistic?space?design, material innovat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與時間相遇
Meet with Time
To create new creative techniques, creative materials and design concepts, and to shape work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born in any previous era. This is a topic for contemporary "innovative" designers to think about and explore. British designer Franklin Till believes that future textile technology should be able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fabrics and daily clothing. People are uncertain about the future and their future life style. The presupposition of the design is to make the form of the design more diverse, and any form of element may become a component of the design. Exploring the unpredictable future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 of scientists, but also a subject of inquiry by designers. Design is an encounter of innovative people and time, in which young designers see more clearly of the beauty of interweaving of precision and chaos, the beauty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and between artificial and organic. The collision with countless time products in the process of time entanglement present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Theme1: Hyperbody
The emergence of the field of smart textiles offers designers the possibility to combine traditional surface fabrication techniques with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the design process. From the dimens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art, explore intelligent materials and intelligent fabric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including current technical,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issues, an expanded field of reference is created that goes beyond the confines of classic textile design and integrates disciplinary skills with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disciplines in an application-oriented manner.This topic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text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art.
01
桃源記
作者:呂川平、蘭雨文、趙若同
導師:黃思文、李新園
設計說明:
如今,“元宇宙”“新媒體"和“數字孿生"等概念迅速普及,傳統紡織品設計師基于這一現狀能做出怎樣的突破,成為了這個時代重要的命題。作為東方“元宇宙"典型的象征—“桃花源”,筆者受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洞穴”、“映射”、“再歸與不成功"和“仙鄉"等元素的啟發,通過總結《桃花源記》中的空間場域的關系,筆者設計了“沿溪行”、“穿石洞"和“觀桃源"三個章節,分別對應作品中的交互式地毯、屏風裝置以及新媒體影像,嘗試再現一組以東方“桃源"為意向的交互式新媒體紡織品藝術裝置。
導師評語:
作品以“桃花源"作東方“元宇宙"的象征為靈感來源,以《桃花源記》空間場域的關系設計出"沿溪行”、“穿石洞"和“觀桃源"三個內容,通過計算機程序生成一系列圖案,以交互式地毯、屏風裝置以及新媒體影像為設計載體,呈現出一組東方“桃源"交互式新媒體紡織品藝術裝置。設計要兼顧圖案、材料、工藝和編程之間的協調性,又要保持不規則藝術性,經過艱難的試樣實驗過程,最后作品完成完整度高、地毯的交互性強,屏風的材料和肌理層次豐富,富有個性和張力,達到預期要求。

?設計說明:
通過對中國傳統生生思想與生命美學的思考,對自然界植物中蘊含的內在生成秩序和視覺化語言的歸納,挖掘其中的藝術美學價值,再通過打破重構元素、抽象形式。變化構成、自由組合等方式實現具有一定裝飾性的造型形式或圖形或紋樣?!吧睂徝酪暯窍碌淖匀蝗f物重構的內在生命力,多樣的“生生”是和諧有序的,蘊含著化零為整的意象。將“生生”美學的藝術理論和傳統染織設計理論相結合,探索中國傳統生生思想與生命美學在染織圖案設計中的藝術表現和語言。
運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生不息”的思想,設計構思具有文化內涵的圖形,賦予其現代數字美學的思想,秩序與對稱的美感,讓它的生命力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得以傳遞。通過纖維藝術動態裝置來表達動態平衡的生命美學意境,使人們在視覺和心理上得到慰藉,帶給人們關于自然與哲學的新思考。
導師評語:
作品圍繞傳統“生生”思想的主題進行創作,通過纖維語言和染織圖案的有機結合,來表達生生不息的生命美學意境。內部的線性穿插、立體刺繡與浮雕圖案,使作品呈現出豐富的視覺效果,探索染織紋樣設計中的更多可能性。

設計說明:
臨安夢華是從南宋生活美學視角出發,由數字動態圖案投影和紡織品裝置兩部分組成,建立起視覺和觸覺,動態與靜止的相互聯系。將染織與科技結合,重塑當代南宋杭州的美好華景,通過梳理南宋的市井與山林生活美學,將宋代美學的“清、美、雅”與當代年輕生活“潮、鬧、活”的狀態結合起來,運用室內紡織品圖案設計的語言進行整合設計,結合數字投影技術,呈現空靈、動感和東方意境的空間效果,用室內紡織飾品向人們展現傳統與當代生活的美好融合。
導師評語:
作品《臨安夢華》以南宋市井生活為靈感來源,詮釋宋代美學的“清、美、雅”與當代年輕生活“潮、鬧、活”的融合。通過數字投影技術,將豐富的圖案與多元化的面料靈動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數字化東方意境感的生活空間。

設計說明:
一些人“看”到了味道,另一些人可以“感受”到色彩或者“嗅”出形狀,對于聯覺癥患者來說他們的五感混合在一起而非各自分離,他們同時使用著多種感官感受周圍的環境,這也使得這些人群在多數情況下比普通人更具想象力和藝術天分。我希望能夠通過不同材質和方法的組合后的設計能夠實現對觀者不同感官之間的調動,體驗到多感官之間的律動,而不再做單一的“視覺動物”。
我通過調研一些患有聯覺癥的群體所描述的真實感受,找到這種感官之間聯通的方式。通過材料與交互的結合,使觀者能夠更加直接地體驗聯覺的世界。
對于普通人而言眼睛是聯系世界的“窗口”,裝置造型參考開窗的不同角度進行組合,折疊裝置內空間,意在將感官的共同感受作為“窗口”,最終裝置以異形屏風和懸掛裝置組合的方式呈現。裝置可放置在人流較大的室內藝術展陳空間,方便與觀眾進行互動,或是比較空曠的室外空間,收集自然聲音出發交互裝置。
導師評語:
作品來源于“聯覺”,通過是對患有“聯覺癥”人們的感官感受周圍的環境來設計,通過各種線性材料和梭織編織等紡織方法,綜合設計后以屏風裝置的方式呈現出感官之間的調動性,且能在空間中讓觀眾感受到互動的聯覺感。

設計說明:
“雨林里面有什么?”是以熱帶雨林科普為主題,為兒童科普而設計的柔軟的紡織品裝置。我們從雨林的珍稀動植物、生態現象中提取設計元素,將雨林的“晝”與“夜”分為兩個部分,在設計中考慮了易于兒童理解的紡織藝術圖案形式和互動方式,并結合紡織材料柔軟、安全的特性,設計了手工地毯和系列玩偶。裝置主要適用于兒童玩樂性空間,兒童可通過視覺、聽覺以及觸覺上對裝置的探索,尋找和學習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感受不同紡織品材料碰撞的趣味性,同時也是對紡織藝術、紡織材料與兒童之間關系的新探索。
導師評語:
作品以熱帶雨林為靈感來源,從雨林的珍稀動植物、生態現象中提取設計元素創作圖案,帶有對兒童科普的意義,以手工地毯和玩偶的設計載體增強了趣味性,同時又采用了互動和發聲裝置,增強與觀眾兒童的娛樂性。






設計說明:
在做夢這件事上,人類其實是十分健忘的。2018年,我開始撰寫自己的《夢境備忘錄》,記錄了上百條我醒來時仍然印象深刻的夢境。整理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自己回憶起的夢境不僅擁有邏輯跳躍的劇情,而且還充滿了光怪陸離、細節詳實的虛擬元素,所以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也許夢是我與自己的潛意識世界溝通的方式,或者是我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的替身,帶有一種神秘主義色彩。
我希望通過對自己夢境連續四年的記錄來探索三維世界中的自我意識與夢境若即若離的關系,旨在將自己創作的《夢境備忘錄》脫離文字形式,轉而利用混合紡織的手法,將其表達的內容融合重組,以怪誕的形狀、夢幻的色彩扭曲,流淌在人來人往的現實空間中,探索其作為一個紡織品裝置在三維空間中的表現形式,倒映出光怪陸離的夢中世界。
導師評語:
這組《夢鏡》的畢業設計取材于作者本人曾創作過的《夢鏡備忘錄》文字。作品利用多種紡織設計的表現手法,將文字轉換成怪誕、夢幻和流淌的設計內容,將夢境的虛幻流淌到現實的世界,饒有趣味,以紡織品裝置的形式展陳于空間中。



設計說明:
生生不息,這是我對綺麗的民俗文化最美好的向往和祝福。脫胎于百姓之間的鳳翔泥塑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承載了一代代人的記憶。希望在今天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也不要把它忘記。所以我用溫暖的毛線織就這片寄托著希望的地毯,讓鳳翔泥塑以柔軟的姿態再次與人們接近,煥發新的生機。
作品主要采用簇絨工藝,高低割絨勾勒生動的泥塑形象。通過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紡織品相結合的形式,將泥塑文化以新潮的方式帶入大眾視野,連接起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交錯空間。
導師評語:
作品以中國民間手工藝的造型、特征為靈感,用創新的表現手法與色彩重塑民間藝術的魅力在槍刺地毯工藝的基礎上,添加手工絨球工藝,技術上勇于探索創新,表達方式純粹但不失細節是一件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的設計作品。

設計說明:
情緒是一種人類的主觀體驗,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情緒,體現情緒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表情”。我們選擇以兔猻為原始IP形象,描繪兔猻在不同場景表現的不同狀態,選擇他們在嬉鬧的一幕,表達當下一種開心玩鬧的心情,希望看到的人也能一起感受這份美好的心情。我們將地毯和大型玩偶組成一起,不同于往常的扁平地毯,變成一種可以倚靠坐下的空間用品,既有美觀度,也增添了實用性。
導師評語:
這組《嬉鬧》是針對“情緒”設計的一組創作,以“表情”創作視角,以兔猻為概念形象,設計了一系列兔猻的表情,傳遞一種愉悅的心情。最終產品實物以空間地毯為設計形式,融入大型玩偶的組合設計,以及有趣味性的凳子,一系列的作品表現出了既有愉悅的視覺感受又有實用的空間實物。

設計說明:
自然界中,花卉生長、綻放的過程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該作品以花卉形態為設計原點,通過調研自然界中不同花朵綻放過程的形態,以串珠工藝為主,結合刺繡、珠繡等紡織品工藝相結合,模擬花朵綻放的形態特點。并與傳感器和機械裝置等相結合,探討紡織藝術的可能性該交互裝置藝術作品希望可以使觀者與作品產生互動,為觀者帶來不同的感官體驗,使觀者體驗花朵綻放的所蘊含的巨大生命力。
該作品為在都市生活的人們所設計,可以應用在公共空間中。意在使每個走進這個公共空間的人,都能感受到花卉綻放時的生命力,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感受與自然互動的樂趣。掛毯以裝飾和隔斷的功能與空間產生關系,在分割但互相流通的室內空間中,增加空間美感以及空間調性。
導師評語:
該作品以表現花卉的形態為產品造型,以編程交互的數字化手法表現綻放的過程。工藝通過串珠和刺繡等綜合手法呈現花的自然形態。該作品可以使觀者與作品產生互動,體驗花朵綻放的瞬間。

設計說明:
作品以敘事性紋樣為基礎,將傳統皮影圖案與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相結合。材料上主要選用植鞣牛皮、將其進行染色、手工雕刻、激光雕刻、刺繡等工藝的再造,再加入現代的有機材料。作品最終以裝置時鐘形式呈現,圖案之間層層透疊,在光影下增添了層次感,為裝置提供更多維的詮釋。
導師評語:
作品主要通過紋樣與材料兩方面的結合來表達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對皮革的染色工藝與雕刻工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實驗得到了一系列對皮革漸變顏色的方法總結,最終呈現中利用機械傳動裝置系統很好地將皮革材料與現代技術相結合。

設計說明:
如今人們對兒童教育逐漸重視,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和校園活動發展起來,然而有利于鼓勵兒童的活力、探索力、創造力的活動設施不可多得。根據兒童好奇心探索欲發展時期和兒童行為能力發展向力量敏感階段考慮本設計用戶定位在5—8歲兒童。本設計希望從5-8歲兒童需求出發為兒童設計體驗性活動,提供居家生活設施。設計靈感來源于模塊化概念因其豐富多變,且對于兒童具有教育意義,此外鑒于兒童對動物的普遍喜愛,同時也為了激發兒童中國傳統文化興趣,因此本設計選用十二生肖為家具外形,每個生肖都可以由十個模塊搭建組裝完成。
設計根據兒童對色彩審美的需求并結合考慮室內空間這一使用場景,設計以黃、粉色為主,加以少量高飽和紅、藍、綠點綴。設計材料使用柔軟光滑的棉線和彈力線,給予兒童使用舒適感并保障兒童使用安全。選取的編制工藝使紡織物具有彈力,便于模塊穿插拼接。生肖模塊的紋樣由十二生肖傳統神格特征概括、轉化而成。由此,此模塊家具適合應用在兒童空間,模塊家具的拆拆合合所呈現出來的各種形態都會形成不同的阻隔,兒童可以感受被阻隔后的不同的區域尺寸和體驗行動在其中的動線變化。兒童不僅可以鍛煉空間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體能與耐力也能在運用和玩耍中接觸和體會中國十二生肖代表的傳統寓意,了解傳統文化。
導師評語:
作品以十二生肖為靈感,為兒童設計的可拼接組合的可玩家具,為兒童的學習和玩耍所設計的模塊家具,兒童可以根據模塊的不同組合拼接出不同的生肖??梢酝瑫r鍛煉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體能和耐力,是具有可玩性的一組兒童家具設計。


主題三:在地
在全球化進程中,在地性將會愈發重要,并在全球化時代中重新建構地方及區域的時代定義,在地性為全球化提供了發展的動力。本主題旨在結合東方“在地資源”特色,深化東方設計學核心思想在專業內涵上的理論梳理與學理表達,為專業的發展進程中積淀理論特色。
“在地”立足“東方人的生活方式”的調研與實踐,在創作中探索具有鮮活態勢的東方文化智慧與生活理念。本主題的創作從不同的“在地文化資源”中活化出新生活方式語境的作品。
Theme3:On the ground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 definitions of the era, localization provides the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is theme aims to deepen the theoretical sorting and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the core thoughts of Oriental design in the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b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ental "local resources", and accumulat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rofessional.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Oriental way of life", "Zizhi" explores the fresh Oriental cultural wisdom and life concept in its creation. The creation of this theme activates the context of a new way of life from different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01
Endless Garden不盡之景
設計說明:
精致的鏤空藝術為我們帶來濃厚的藝術氛圍,它們優雅含蓄,流動變換,讓我們從浮躁的現實生活中抽離。
在傳統精致鏤空藝術中獲取靈感,故嘗試研究與探尋鏤空藝術與現代未來感在紡織品設計中的可能性。作品中加入園林花窗最與眾不同的優點“移步易景”,使游人感覺有不窮之景、不盡之意。結合一些現代的創新工藝,包括生物面料、種植水晶、透明針織以及虛擬時尚技術等,進行一套從新式紋樣到新式面料再到空間裝置的紡織品設計。
導師評語:
作品在中國傳統窗格紋樣中吸取靈感,探索紋樣與材料、紋樣與工藝之間的碰撞。將可持續生物材料運用于模具中,形成柔軟、清透的圖形與紋樣,并且在紡織品面料上嘗試水晶的種植與培養,形成自然的肌理與紋樣。成品將面料與生物材料結合,形成更加豐富的肌理效果與視覺沖擊力。
02
玫瑰花的葬禮
設計說明:
這個作品是一個以婉容皇后三個不同階段的人生經歷以及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大背景為設計藍本,提取每個階段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個點進行創作和發展的紡織品藝術裝置,整個作品大量運用到了刺繡、釘珠、串珠、針織等面料再造手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第一部分運用到的刺繡工藝貼合了清晚期的服裝特點,與偏向西式的釘珠工藝相結合,表現出婉容這個人物身上既東方又西方的矛盾點;第二部分運用到了串珠工藝,各式玻璃米珠的光澤感可以很好的表現出Artdeco風格的紙醉迷津;第三部分運用針織、串珠等多種手法來制作罌粟花的形象,以此來點明婉容最終死于鴉片的凄慘結局。
導師評語:
設計作品以敘事性藝術表達為切入點,通過款式、材料、工藝的變化表達故事的發展順序?;ò旰土魈K的制作工藝都由手工制作完成,工藝精美,細節豐富,搭配手工染色與面料造型工藝,整體效果具有強烈的東方韻味。
03
顧杭·聆?!げ毮?/strong>
設計說明:
全球城市化浪潮導致城市趨同化嚴重,城市文化特色逐漸消失,在模仿發達國家城市建設的同時,逐漸失去了城市本土的特色和個性。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開始注重體現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形象,期望能展示出自己城市的特色和個性,給人留下獨特且深刻的印象,以增強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而展示城市形象的方法則需要人們設計與思考。
此項目以中國江南三個城市為代表,通過城市定位,提取三個城市的地方特色元素,通過藝術構圖設計,用珠繡工藝結合亞克力切割染色展現南京、杭州、上海的獨特風采,以城市藝術名片的方式展示城市本土特色,以期增強人們對這些城市的印象,擴大城市的知名度。成品可作為宣傳城市形象的藝術品供人收藏,也可作為公共場所(車站、機場、酒店等)室內裝飾品,供人欣賞,同時起到宣傳、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
導師評語:
作品以地域性城市為靈感來源,對杭州、南京和上海的藝術化設計,通過創意刺繡的手法設計出立體的視覺化效果,作品能達到宣傳城市形象的藝術品質,可作為地域性特色酒店的空間裝飾品,是室內紡織品設計的軟裝飾品的呈現方式,以提升美化效果和藝術品質。
04
畬鄉三月三
設計說明:
本設計是以對浙江省文成縣的畬族生活為靈感來源,通過農歷三月初三“烏飯節”的節日習俗研究,挖掘該節日的元素,結合紋樣活化、絲網印刷等方式,創造出具有畬族文化特色的紋樣及文創設計,表現畬族人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對“盤瓠”信仰的傳承。主紋樣使用真絲作為底布,以多種膠漿作為材料,通過套版分層絲網印制作,再加印燙金達到最終效果。其次,通過對主紋樣中各個元素的拆分、組合、衍生,提取出若干獨立團和輔助紋樣,并加以排版繪制絲巾、餐具、團扇等周邊產品的設計,最終組成一個完整的展示系列。
導師評語:
作品通過紋樣的創作來表達畬族的佳節盛況,結合絲網印與燙金工藝,層次分明,刻畫豐富,細致地描繪了民族特色的風土人情,并衍生出實用的文化產品,使民族特色融入日常生活。是一組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寓意美好的作品。
05
透解
設計說明:
時代的發展帶來科技的進步,高樓林立中難尋歷史的蹤影。北京作為千年古城,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擁有眾多古典建筑,見證了華夏民族的繁榮昌盛,也經受了多次戰爭摧殘和社會動蕩,故宮古典建筑能在歷史變遷下保存下來,實數萬幸,因此也顯得彌足珍貴。
因而我從故宮及其周邊建筑環境的鳥瞰圖汲取到了靈感,提煉其平面對稱的特點,對其概括布局,再以現代化視角,融入我自己對于現代都市與方盒城市的美感理解,展現一種對于平面對稱與立體表達的體會感悟與再設計創新。嵌入進賓客如云的公共區域與廳堂,來使觀者感受到所處空間與人的關系。
導師評語:
作品以俯視北京城市的建筑鳥瞰圖為靈感來源,將其平面化的視覺效果設計成圖案,通過立體化的設計手法將其呈現出鳥瞰的視覺美感,通過骨亞克力的層層疊加和織物的線性的工體特點表達城市建筑的平面對稱和立體性結構的美感特征。
06
作者:黃之義
設計說明:
本作品以傳統細紋刻紙活化為出發點進行創作,以溫州童謠《十二月令》為主要故事,并結合溫州地區歲時節令、人文風俗以及標志性建筑進行圖案設計,運用激光雕刻技術,手工染色、絲網印、絲綢手繪等工藝對不同材料進行實驗嘗試,讓細紋刻紙跳脫出單薄的紙的概念,最終做成插片式立體燈具裝置。本設計目的希望更多群眾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并發揚傳統民間藝術,增強文化自信,也為雕刻類非遺文化提供創新思路。
導師評語:
作品圍繞細紋刻紙進行創作,紋樣刻畫生動、細致。將手工染色工藝與鐳射雕刻工藝相互結合,層次豐富、立體。并通過燈光與顏色的變化將觀眾更好的帶入到《十二月令》這首地方童謠中。是一件以傳統文化為切入點,以紋樣為設計主題,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作品。
07
五毒銜草

設計說明:
以“五毒銜草”紋樣為主題的拼布工藝設計與探索掛毯描繪了作為曾經的五毒——蛇、蟾蜍、蜥蜴、鼠、蜘蛛在現代成為寵物活躍在人們身邊,造型上融合中國傳統五毒紋樣與現代流行的“五毒”寵物品種特征;表現手法上主要使用拼布工藝,在此基礎上融合針織工藝、刺繡工藝、編織工藝等多種紡織工藝,材料上以面料為主,進行面料的立體改造探索的同時加入木質、滴膠、金屬等非紡織材料,通過大膽的組合與創新塑造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
導師評語:
作品對傳統五毒紋樣融入新的理解,并尋找立足點對紋樣、造型進行創新設計,融入拼布藝術面料折疊等紡織品工藝手法,在工藝技術上嘗試創新與融合。成品整體色彩和諧,造型立體,是件具有研究意義與價值的設計作品。
08
平視
設計說明:
受制于地域的距離以及地方文化的差異,21世紀的今天南北方人群進行接觸交流時仍存在交流障礙、接納困難等問題。本設計為解決南北方地區人群在交往過程中時常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產生的不良排外心理問題,制作了兩把分別代表南方與北方的椅子裝置。
在紋樣及工藝方面,本設計將在大數據所推論下提出的最具南北方特色的文化符號進行歸納總結,呈現一個大眾視野下最具南北方各地特色的設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夸大其藝術表達形式增強視覺觀感,突出南北方和而不同、特立共生的主題內核。
在造型方面,本設計使用正負形構成的方式,兩把椅子的椅面相鄰部分可進行拼接,從而使兩把椅子形成45°夾角,當兩位使用者坐在兩張椅子上時即可通過環境暗示獲得的使用感受來理解南北方即使擁有個性鮮明的“情緒”,但仍可以做到互相包容、互相滲透,體會南北方文化互相溝通時所帶來的文化碰撞與交融。兩把椅子裝置適合放置在開放公共空間進行展示,作為寓教于樂的體驗裝置,該椅在具有基礎倚坐功能的同時也具有科普與教育意義。
導師評語:
作品靈感來源于文化差異,以南北方的不同文化為靈感出發點,提取了南北方特色文化的符號,設計了一組具有南北差異但是又可以融合的椅子裝置,在工藝也通過可以代表南北方不同屬性的工藝進行設計表達,植絨工藝和刺繡工藝表現出的不同質感也承應了不同的文化符號。椅子可放在開放式的空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感受其差異又融合的體驗。
09
織·厝
設計說明:
將閩南建筑的廓形抽象化作為掛毯的廓形,提取閩南建筑紋樣進行創新設計,結合刺繡藝術和編織藝術來表現我心中源遠流長的閩南記憶。在記憶中,陽光下閃閃發亮的紅色屋頂,閩南方言和咸咸的海風猶在耳邊徘徊。這個掛毯的設計不僅僅是我對于閩南文化的活化創新的嘗試,也是我對于自身童年故鄉記憶的留念。掛毯以裝飾和隔斷的功能與空間產生關系,在分割但互相流通的室內空間中,增加空間美感以及空間調性。
導師評語:
作品的靈感來源閩南建筑文化,是故鄉記憶的留念,將建筑的符號抽象化設計,通過刺繡藝術和編織藝術呈現,設計出空間的隔斷,其作品的空間層次通過編織和刺繡的不同節奏呈現了出來,作為空間隔斷,增加了空間的美感。
10
界
設計說明:
從古至今,精神信仰人們來說尤為重要。法界人中像是一一尊繪滿圖案的佛造像,主要描繪了天道、地獄道、人道這三個部分。天道呈現祥云、飛天等輕盈安詳的畫面;地獄道描繪了眾多餓鬼手持長矛,圖案有著混沌、尖銳的氛圍;人道描繪的則是眾生的千姿百態。這一法的世界使得我重新思考生命與生活。
我經過對這一主題的重新解構與實驗,把當代幾何抽象元素引入這組作品,使得精神信仰主題的內容不再那么嚴肅,可以融洽地陳設于當代具有東方意境的生活空間。再結合本專業關于紡織品的理論知識與工藝,落地一系列紡織品裝置。這組作品試圖將室內紡織品在當代生活空間中有更多元的呈現的可能性,打破傳統意義上僅做為生活實用品的概念。
導師評語:
作品以法界人中像為靈感來源,以描繪和表現天、地、人這三個部分圖案的視覺語言,用三組獨立的畫面表達天道、地獄道和人道的當代形式語言,作品的空間展陳形式以適應當代東方文化概念空間。
主題四:質性
Theme4:The quality
The emergence of the field of smThe emergence of intelligent textile field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designers to combine traditional surfa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in the design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art, intelligent fabrics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material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explored. By including current technical,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issues, an expanded reference field is created that goes beyond the scope of classic textile design and combines the discipline's skills with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disciplines in an application-oriented manner. This topic aim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texti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art.
11
作者:沈以文、何子婕
設計說明:
銅是一種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的金屬材料,在中國古代常以武器的形式存在于人類社會中,因此也是鎧甲的常見材料之一。而在社會不斷發展的當下,鎧甲一詞更多是作為一種形容詞存在,親情、知識等都可以成為人們生活中隱形的鎧甲,保護著人們對生活的熱忱。
本次設計以此為題,在設計的過程中使用了針織、手工鉤編、刺繡、金屬切割、銅片染色等多種手法,將織、繡、染等染織語言與銅材料結合,并提取鎧甲的構成形式應用在面料設計及其應用產品當中,用染織的方式闡述鎧甲中“保護”的概念。
導師評語:
作品以材料研究為切入點,尋找銅材料在物理與化學屬性下所形成的色彩與形態,結合紡織品針織工藝,探索非紡織材料與紡織材料結合所產生的多元可能性,呈現的產品細節豐富,層次多樣,造型別致,充分展現紡織品工藝的可塑性。
12
作者:聶子涵
設計說明:
作品意在展現人和家中物品的交流。觀察自己與最親密物件的互動,將植物作為圖案介入。植物根生在花盆中,人蝸居在家具上。用圖案把家中物品被使用狀態時,蘊含著的感情復制出來??匆妶D案,便聯想到在家里放松的懶洋洋的狀態多么愉悅。選擇蠟染工藝將重組的日?;没蓪嵨?,繪畫在真絲面料上,前后重疊模擬出室內空間中物品擺放的感覺。蠟染紡織品的制作,適用于各種空間的掛畫裝飾,圍繞居家的人,展現他們對生活,對家這個空間的再思考。
導師評語:
這組作品以家中的植物為設計靈感,通過蠟染工藝的方式表現了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紋樣。在真絲面料上繪畫,色彩上以淡綠色為主,配色方法上采用讓人舒適的色彩搭配。作品通過裝飾掛畫的方式,重疊的陳設,展現出了在生活空間的舒適形態和再思考。
13
作者:周佳昊
設計說明: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甚至改寫了人類歷史。從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到現在與別的物種互動甚至相互理解,我們審視著自己的生產方式的同時,也許也應該把目光放在其他生物甚至到微生物中尋求答案。
在這系列設計作品中,體現了我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參與循環和物種交流概念的思考,通過模擬真菌的生長形態進行服裝廓形的設計,使用激光切割的工藝體現菌傘的幾何結構,并且運用菌菇煮染和植物熱轉印的傳統染色工藝,在不同染色時間、媒介和捆扎手法的差異下呈現出柔和古樸的色彩和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同時在設計過程中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讓面料更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環境相容性的特點,服裝的生產也能和微生物一樣實現真正的循環。
導師評語:
作品以自然屆中的微生物為切入點,在培養皿中培養菌菇,記錄它的自然生長過程,結合手繪形成原創紋樣設計,使用植物染色、魚骨造型、激光雕刻等工藝,探索微生物元素在時尚設計運用中的可能性,設計意在啟發觀看者發現自然之美,并傳達可持續和環保的設計理念。
14
作者:周辰桓
設計說明:
香蕉產業發展的同時產生了大量廢棄物,通過對廢料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是否能更多的運用在不同領域來實現可持續等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想到生命的生長衰敗以及延續都是一種變化,繼而聯系到世間萬物其實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本設計意在將某一刻的變化定格,將本該消逝的香蕉莖桿取其內部纖維變化一種形態留存,通過梭織工藝,經緯交織的手法體現其質感和特性。本設計可置于禪意新中式的茶室、店鋪等相對開闊的環境中,或置于素色簡裝透氣的室內環境,可與木質家具搭配,可懸掛于綠植或光線充足的窗附近,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本設計主要面向愿意去了解和嘗試可持續面料的青年人。通過本設計讓人們關注到這種天然材料,也是一種在思想上對可持續理念的貫徹。
導師評語:
作品從可持續設計角度出發,以香蕉纖維為材料,以香蕉莖桿取其內部纖維變化為概念,研究材料的過程與質感,通過梭織的工藝呈現變化層次的結構,作品是立體空間隔斷,最大的亮點在梭織結構的設計,香蕉纖維立體式的空間隔斷可置于禪意新中式的茶室,天然材料的質感意境與之相和諧,是不錯的嘗試,仍有更多的可能性。
15
秋境山水
設計說明:
以大自然四季中的秋為主題,運用了多種工藝結合,手工編織一件三維的精美紡織品壁掛。中國山水畫對秋天的描繪為靈感,從中提取關于秋的設計元素,將秋山明麗、霜紅林密進行藝術演繹,讓人們把目光再次集中在大自然,同時也是對紡織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形式、內容的新探索,去編織一件精美的壁掛訴說著秋天的故事。在現代紡織工藝的借鑒下,通過不同材料帶來的質感感受來達到視覺上的美感,同時也使空間充滿秋的質樸、溫暖的氣息,無形中點綴著空間的布局,讓公共空間更加具有藝術美的氛圍,使步履匆匆者停下腳步領略自然的美。
導師評語:
作品以秋景為靈感,運用了經緯編織的藝術手法將秋景的意境呈現出來,壁掛中運用多種創新的肌理和材料的綜合運用,使得畫面紅的層次富有細膩感。壁掛于空間中的裝飾更是讓環境充滿了溫度。
16
懸圃珠之樹
設計說明:
近年來,環境友好、生態保護正在漸漸成為主流價值觀的一部分,這既是造就了“綠色”理念的流行,也讓人們在生活中有了親和自然的情感需求,并且深刻的體現在了建筑和裝潢的審美當中。本作品探索了植物交互的新可能性,運用了串珠工藝——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技術。它具有的生命力,是一個非常好的表現方式,不會過多的遮擋材料,能很好的展現美感同時,還能突出材質的效果。為作品取名“懸圃珠之樹”,寓意著古往今來,人們對詩意生活的向往從未停止,這既是對作品外觀的詮釋,也表達了“詩意棲居”這一美好生態美學理想。
導師評語:
作品將串珠工藝和小型植株結合在一起,探討了如何提高植物自身造型同串珠構成的培養容器的契合度的多種方式,并且對植物裝置在室內環境中的適配度,植株長時間培育生存的可行性都進行了完善和詮釋,該作品做工精致,飽含生活情趣,將園藝植物同染織設計巧妙的融合共存。


免責聲明:本網站中未標注“來源或是標注“來源**(網站)”的作品,均轉載于第三方網站,本網站轉載系出于傳遞創意設計競賽信息之目的,不保證所有賽事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請您在閱讀、創作過程中自行確認,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刪除。